曾奇峰说过:生活的本质是,每个人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而且,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如果这些愿望不能满足,就只有两种选择了,一是用暴力让你服从,二是欺骗。后者貌似更加文明些。
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就是顺着自己的心意,会排斥那些意外的、不顺心的、未知的事物。
不喜欢未知,好像是人的天性。喜欢已知,好像也是人的天性,倒不如说是人的习性。
人们总想通过算命、星座、先知、预言等方式,来窥探一下不确定的未来。对先知、预言者们的崇拜已经延续千年。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确定都是一种会引起焦虑的状态。“不确定的焦虑”让我们无法理性思考。
广泛性焦虑(GAD)被证明与对不确定的容忍度直接相关,当我们调节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时,可以提高或降低广泛性焦虑的程度——对不确定的容忍度降低时,广泛性焦虑程度更高;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提高时,广泛性焦虑的程度更低。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中性的,只是当我们受到情绪的左右,这件事就有了好坏吉凶的定义。
古人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说明,中和的态度是天下之本。
我们赋予事情的意义不同,下的定义不一样,导致的结果也就不同。
你怎么知道这个事情的发生,就一定是不好的呢?你怎么就知道这个事情发生就一定是好的呢?没有二元对立好坏的看法,才是可以接受事物不确定的基础。
所以,控制感决定着安全感,安全感决定着焦虑感。能被你控制,我们就成了生活和命运的主宰,不能被控制,就成了无根的浮萍,或者是上帝随手丢弃的种子,种子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在泥土里、还是石头缝里、还是沼泽地里、还是水里、还是动物嘴里等,飘到哪里是哪里……
生活的无常才是真相!许多事情的发生无一不在提示我们,没有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定是按照你的意愿在发生的。如意只在梦中发生,只会在想象中完成。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中性的,只是当我们受到情绪的左右,这件事就有了好坏吉凶的定义。
古人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说明,中和的态度是天下之本。
我们赋予事情的意义不同,下的定义不一样,导致的结果也就不同。
你怎么知道这个事情的发生,就一定是不好的呢?你怎么就知道这个事情发生就一定是好的呢?没有二元对立好坏的看法,才是可以接受事物不确定的基础。
我们都期待事事顺心,在节假日祝福也不忘表达吉祥的祝福,如:万事如意、一切顺利、诸事顺心、心想事成等。
这种美好的祝福成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喜庆美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