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 出手彻底,才能把事干好
汉武帝像草原上的雄狮,统领着他的“狮群和领地”。在如烟过客的封建帝王中,能够为后人时时提起的帝王不多,汉武帝就是其中一位,这并不是苍天有眼,而是他以自己的文治武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 1.弱势不斗强权,该忍则忍 弱势斗不过强权,该忍则忍,汉武帝的皇位得来不易,所以羽翼未丰之前,他处处谨慎,不想在继位之初出现任何差错。他清楚的知道,对待眼前的困境只有一个字——忍!
汉景帝的姐姐长安公主有个女儿叫陈阿娇,长安公主想把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但是太子的母亲栗姬却不领情,这使长安公主非常生气,从此便与栗姬结下仇怨。长安公主一向很喜欢刘彻,后又想把女儿许配给他,汉景帝开始并不支持,后来长安公主想了一个办法促使汉景帝同意了这门亲事,从此长安公主与刘彻的母亲结成亲家,关系更密切了。 长安公主颇有心计,在景帝时期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她对景帝的影响很大。由于她的极力策划和帮助,同时加上刘彻自己的表现,汉景帝终于在前元七年(前150年)立刘彻的母亲为皇后,立刘彻为太子,当时刘彻仅仅七岁。刘彻做了太子后,学习更加勤奋,景帝请了很有学识的卫绾做他的老师。刘彻的学习范围包括骑马、射箭和经学与文学等
汉武帝着手政治改革时,他让魏其侯窦婴接替年事已高的卫绾的职务,让母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窦婴和田蚡都喜欢儒术,他们又向汉武帝推荐了儒生出身的赵绾做御史大夫,王臧做郎中令,这些人都拥护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由于太皇太后极力地反对改革,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上书汉武帝,提议不要让窦太皇太后干预国政,实际上是要取消窦太皇太后的特权。窦氏听后大怒,她逼迫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罢免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的职务,把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关押在狱中。
机会终于来了,建元六年,窦太皇太后病死,汉武帝摆脱了最大的束缚。他立即下令罢免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左青翟,清除了窦太皇太后朝内的所有亲信党羽,重新任命田蚡为丞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治国思想采用了董仲舒的儒家主张,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对付地方的豪强势力。 汉武帝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假如当初汉武帝一味固执地坚持己见,而不知道隐忍,不仅皇位难保,就连性命是否保得住也还是个未知数。
2.应时而为,敢破传统
传统的东西在某一特定时期往往影响着整个大局,或许它是进步的、积极的。但是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新的、较先进的管理方法会取代这些传统的东西。作为一个领导者,只有适应形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在西汉初的六七十年的时间里,统治上基本采用了“清静无为”的黄老之说,在当时的形势下,它有利于安定政局,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黄老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由于无为、放任,给了诸侯王和商贾豪强扩张势力、为所欲为的机会,如此一来则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阶级矛盾。
3.用头脑指挥手脚
“勇气诚可贵,智慧价更高”,莽汉永远斗不过军师。汉武帝的聪明之处就是没有走景帝的老路,“推恩令”胜过“削藩令”,在和风细雨中集权,这才是汉武帝的大智慧。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识不透汉武帝的成功秘密。 汉武帝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指导,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为此,他开始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措施。汉武帝即位的时候,丞相大多为开国功臣,位高权重,往往牵制了皇权的效力,汉武帝对这种丞相分权的情况极为不满,他上任后开始逐步改变这种情况。
汉武帝在打击地方势力的同时,还着手打击地主豪强势力,并且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控制。西汉初年由于政策的宽松,减轻刑罚,地方豪强势力得到很大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出现了一批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豪强地主。为了实施对他们的有效控制,汉武帝除了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的策略外,还任用酷吏来诛杀豪强。
汉武帝改革了汉初的监察制度,他把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作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作司隶校尉,另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刺史不处理行政事务,专门检查各地豪强的违法行为和地方长官郡守、国相等人的营私舞弊行为。刺史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强们相互勾结、对抗中央,以防原来同姓王犯上作乱局面的再次出现。同时,刺史也要负责向中央推荐认为较好的官吏,对于政绩不好的还可以罢免。这一措施的施行,使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遏制,社会趋于安定。 从西汉初到汉武帝时,基本上都是军人当权。为了改变政治官员的构成,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通过一系列法令、措施,建立了以选拔文官为主的用人制度。 武帝在继续推行汉初的察举制的同时,扩大了察举的范围。在汉朝初期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武帝增加了儒学、明法(即明习、通晓法令)以及德行、学术等科。武帝命令郡守向中央推荐有德有才的人,否则就要受到处罚。汉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了有德有才的人。汉武帝健全了这种选官方式,使察举制完善起来。
汉武帝在完善察举制的同时,建立了征召制。征召制、察举制与公车上书制互相配合,使汉武帝网罗了大批优秀人才,壮大了他的统治基础。 武帝又听从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设立了“太学”,成为培养封建文官的学校。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家设立的大学,学生在太学学习一年之后,通过考试,依照成绩分等级来任命做官。
太学的建立,使儒士们大量地进入政权体系,更方便了汉武帝的统治需要。自此,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和民间的封建思想意识逐步建立巩固起来。 汉武帝在对内加强集权的同时,在对外政策方面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他开疆拓土,威震四方,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帝国。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局限,实行了黄老的“无为”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这一成果为以后发展统一的民族封建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这种“无为”的政治助长了西北边疆和蒙古高原匈奴贵族的掠夺性,他们经常带兵侵扰西汉边境,给边疆的吏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也给西汉的政权造成了很大威胁。
汉武帝为实现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边疆就必须稳固,于是他推行打击和“征抚”的民族政策。在充足的准备后,他不断派遣兵将打击匈奴,将匈奴往北驱赶,使之不再对汉族地区产生威胁。这使北方的局势基本稳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汉武帝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势力,扩大了汉帝国的版图。
4.全面出手,要做就做到底 在与强悍的对手较量时,不但让对手口服,更要让其心服。要想使对手心服口服就必须全面出手,坚决彻底地予以打击。决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从秦汉以来,匈奴一直威胁着中原人民的生产生活,在文景时期,西汉对待匈奴的政策基本上是以和亲为主,来换取短暂的和平。到了汉武帝时期,因为经历了前几代的发展,西汉的国库开始逐渐充实起来,士兵训练也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基本上具备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条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汉武帝决定给予匈奴以彻底的打击,洗刷数年来的耻辱。
经过多年的战争,汉武帝已经掌握了匈奴的基本实力,为了彻底击溃匈奴主力,他决定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发动对匈奴的大决战。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精锐骑兵5万人,分作东西两路,远征漠北。为了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又动员了私人马匹,步兵十余万人,负责运输粮草辎重,紧跟在大军之后。从这次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来看,他已经下了彻底歼灭匈奴的决心。 汉武帝命霍去病从东方的代郡出塞,卫青从定襄出塞。在接受了汉武帝的密旨后,卫青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两军合并,从右翼包抄,卫青自己率左将军公孙贺、后将军曹襄从正面进攻,直插匈奴单于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