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白事理,做个修养的人……。
读过那么多书,你可曾记得?或者是说你做读书笔记吗?
也许你会说:“读过的书尤如吃过的饭,总会溶入你的骨子里的”。也许你还会说:“会做读书笔记很拽吗?”
当然了。你可能不会觉得读书笔记有什么重要的,但当你的书多到不得不扔掉一些为止时呢?或者是过了N久之后,当你看到读书笔记里留下你与书当初交流过的证据时,你会拥有怎样一份心情?
——你会发现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启发,还有一段美好的读书体验。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的作者是以信息整理术闻名日本的奥野宣之。在这本书里,他将教会我们怎么读书,以及如何做好读书笔记。
作者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首先采用通读、重读、定位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标注,如:
001 一星 (*) 通读通读全文,目的是把握书里的主要内容,了解结构排布。如果遇到吸引你或者对你有用的部分,就在那一页上画一个(*),然后不要管它,继续往下推进。
002 二星(**) 重读通读完一遍之后,剔除掉对你没有吸引力的页码,再把画的那些页重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内容很赞,就给那一*升到二*。
003 三星(***)定位经过前两轮的筛选,重要内容逐渐凸显。这一阶段需要你仔细研读标有页码的内容。最后定位到那些对你而言最有感觉、最精华的内容,并标注。
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掌握运用了上面的方式之后 ,你就可以开始写读书笔记了,本书作者推崇夹心饼干式的读书笔记,因为它不仅能让你直观掌握自己的读书进度,而且可以帮你把书里的精华吸收为自己的东西。
上层饼干是“信息”。
读书笔记的第一部分就是写下三个信息,分别是: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及作者。它们能帮你想到“原来那个时候我读过这本书”,并以此为线索继续回忆起相关内容。
中间的夹心奶油是“摘抄”。
有了“三星”筛选法的鼎力支持,相信摘抄不是难题。如果你还是无法分辨哪些是非得抄下来不可的重要内容,下面的三种情况给你做个借鉴:
一是客观知识点,也就是你不曾掌握的知识,但以后可能用到或者你对此很感兴趣。
二是能够给你带来启发或者引发联想的内容。
三是能颠覆你固有观念的观点。如果观念都被挑战了,这样的内容太值得标注出来好好思考一下。
下层饼干是“评论”。
针对以上三种摘抄来源,你的评论可以是对客观知识的延伸,比如说到新能源汽车,你就可以延伸到它的发展史、性能指标、优缺点等;也可以是对某种情绪的有感而发,你可以记录在同样的际遇下自己的不同感受;还可以是对三观的修缮,最常见的就是读到外国文学时,因人文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击总能对三观造成影响。
这里也说说我自己也是刚刚学习运用的读书方法:
“一行采集: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一行精华:采撷最精彩的一行;一行评论:品味最重要的段落,把“一行精华”触动我们的原因记录下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两个问题。
一种是 一本书标记很多,觉得哪里都重要。这里作者的建议是:在写读书笔记之前把它放一段时间再看吧。因为读完一本书的时间越长,主观情感会被稀释,你就越能冷静地看待书中的观点。那些魅力不减的部分才是精品中的精品。毕竟,经得起考验的内容或观点,才真有价值。
第二种是 前面记得多,觉得麻烦,就控制自己少标记,看完后,却发现标记的很少。这里作者则告诉我们:读书不是比赛,做读书笔记也不是越多越好。每个人的过往阅历、知识储备、身处环境、性格特征都不一样,势必关注的点也不尽相同。对标记不要有“少”的概念,只要关注能触动你的内容就好。标一处有那一处的精彩,进一步有这一步的欢喜。
这些读书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管你选择运用哪种,其实读书为的就是让我们即使日后对书籍的内容淡忘了,我们也能对读书的心情“有迹可循”。
让我们好(hào)读书,读好(hǎo)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