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懂的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种困惑来的如此自然,每个人在成长路上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
答案就在那句话里,你只是懂而已,却没有去做。
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
用神经科学的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那么在技能学习的路径中,仅仅“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形成强关联反馈闭环,“做到”才能得以形成。
所有的技能学习都遵循这个规律,比如走路、说话、画画、弹钢琴等等,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直到可以利用潜意识自动执行。
但当我们进行认知学习的时候,却会产生一种天然的错觉,认为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好像掌握了这项技能。
比如当我们学会了一个知识,想通了一个道理,在知道的那一瞬间,我们确实提升了认知,甚至也能在短时间内去做到。
这种感觉非常美妙,就像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我们只需要在大脑中推演一番,就能体会到这个认知给自己带来的正向反馈。
这个正向反馈在当时是真实的,但仅凭一次强烈的神经元刺激,远远无法形成强关联,所以这种认知也是极不稳定的。
而此时大脑已经接受到了认知带来的正向反馈,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从而忽略了后面大量的练习。
因此,绝大多数人在认知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停留在满足于拥有或知道的阶段。
当我们下单买书的那一瞬间感觉特别棒,就像已经拥有这些知识一样,但收到书后可能就再也想不起读它们了。
当我们领悟一天不看手机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时,头脑一下子就清醒了,对手机信息的危害看得无比通透。
然而没过几天再次碰上这种情况时,我们又会把书放到一边,掏出手机开始玩。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当然如果你现在就是一个“知而不行”的人,千万不要自责,因为“避难趋易”是人类的天性。
这种选择取向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基因里,所以凡是能简单得到的,人就不会选难的,有短的反馈回路,人自然不会选择长的,这就是大脑做选择时的默认逻辑。
在缺少觉知的情况下,我们很难觉察。好在我们可以觉醒,觉醒就意味着看清,意味着主动改变默认设置,并做出新的选择。
从现在开始把认知当做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的太早,想想后面还有大量的练习需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