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工作的公司里有一位男同事,说的普通话总感觉似曾相识,有一天突然醒悟,这就是我家乡四川攀枝花的“川普”味道啊。上了大学,就一直漂泊在外,从北方大学毕业后直接奔赴上海工作,离开家乡将近十年,竟然连乡音都忘却。
和男同事攀谈一番,自然无外乎家具体哪里的,来上海几年了,这样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同事看着窗外,幽幽地,像自言自语,又像说给我听:“好想家,想春节马上来到,迫不及待。” 我笑着应和着,心里却是希望从鼻子里面哼一句:“想什么想,那种地方值得想么?“
#我印象中的攀枝花#
我所出生长大的攀枝花市,处于攀西大裂谷地带,是个重工业城市,以其钒钛矿、炼钢业著名,城市以市花“攀枝花”来命名。大概现在的初级地理课本里面还保留着对这个城市这样的介绍。
但我从小就对这个城市没什么好印象。城市路陡多山,春天干燥多风,城市又脏又乱。
沿着那些盘山公路、沿江公路,望下去,要么是惊涛骇浪的金沙江,要么是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一到雨季,就多发山体滑坡甚至是泥石流。从小就对那些马路充满了敬畏。
地理环境险要也罢了,我可以选择减少经过些险路,不过糟糕的天气便是无论怎么都躲不过。攀枝花的冬天短暂,一月底就可以穿短袖出门了,随之而来的的干燥多风的季风气候,持续至少三四个月。那风一刮起来,飞沙走石,和西游记里面黄风怪吹出的三味神风一模一样,漫漫黄风,遮天蔽日。早出不关窗,晚上回来,桌子上落下的黄色的灰,收集一下可以和泥砌墙。
最头疼的是干燥的空气,季风把空气中的水分几乎都带走,湿度可以低至10~20%,对比一下上海的湿度,就算低的时候也有个60~70%。湿度低就容易流鼻血。初中有一年鼻血流的厉害,止都止不住,擦血的毛巾洗出一盆一盆的血水,不知道的以为家里杀猪了。
在我幼年时的攀枝花,街上到处飘的废纸和塑料袋。尤其是我家处于矿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灰头土脸的。路边的夹竹桃树叶上面一层煤灰,车一过,腾起一阵黑烟,路人皆掩口鼻而行。在那灰头土脸的城市里面,还总能见到灰头土脸的老彝胞,成群结队,带着头巾围成的帽子,上面支着一根坠着吊饰的小棍,穿着百褶的斗篷,有的还配彝族传统的腰刀。彝族人彪悍好斗,大人们都警告小孩子们碰到了绕道而行,生怕被抓去炖了吃。
#现在的攀枝花#
城市总是在变化,十年不止如一梦,老的城市需要转型,攀枝花亦如此。资源型的城市总要面对资源的枯竭。攀枝花近十年在重点发展旅游和养老产业,城市的各项改造环环跟进。
现在,再回攀枝花,城市里面修建了各种的商业广场、购物中心,城市的环境比原来有了质的提升。加上三峡工程的气候影响和不间断的植树造林,现在的攀枝花一年四季如春,春天的风小了,湿度增加,春节回家鼻子不会像刀割般地干燥。
餐饮行业发展的也风生水起。攀枝花本就在蜀滇交界之处,可口的川菜永远不会让你的胃失望。近几年还开发了很多本地土菜系,比如盐边菜,极有特色,油底肉、扒沙虫,都是童年没吃过的美味。去年回家,吃了一次攀枝花的烤鱼,差点吃哭了,原来这才是正宗的烤鱼,把上海的烤鱼店通通秒杀。
不光餐饮业发展了,水果产业也做的风生水起。攀枝花每年阳光明媚的天数达到260天以上。万物生长靠太阳,水果更是需要阳光,这里的芒果、石榴、枇杷、木瓜、番石榴(红心果)、芭蕉、甘蔗。。。种类数不胜数。小时候就没缺过水果吃,现在更是借助电商把产业做到了全国。
有吃自是好的,有玩更是锦上添花。攀枝花原来的荒山野岭,现在都变成了层峦叠嶂。相继开发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米易龙潭溶洞等等。风景或壮阔,或奇诡,或秀美。几年前回家时候,就和家人驱车到二滩水电站玩耍了一遭,那感觉并不比千岛湖差,水库绿树成荫、凉风习习,农家乐的罗非鱼、青鱼、鲫鱼可供大快朵颐。
十年,攀枝花已经今非昔比。原来一直不喜欢这座城市的我,竟然渐渐改变了看法。我不禁思念那里的亲人,也开始思念起那美丽的风景、甜美的水果、地道的川菜。原来灰蒙蒙的记忆渐渐被现在的景象替代,城市有了色彩,更有了灵气。如果有人问我现在想不想家,我一定会回答他,“好想家,想春节马上来到,迫不及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