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发了个朋友圈,我说:“如果每个人天生携带着一台摄像机,不拍风景,也不管别人,只拍摄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晚上躺着观看自己的一天,一定十分有趣。”结果却被一些朋友认为是自恋的表现,我几乎可以断定,有此想法的人一定没有类似的体验,因为但凡体验过的朋友都会理解我所表达的含义。
我本就是个其貌不扬,却自视甚高的家伙,常常控制不住地自我感觉良好,还有个好为人师的坏毛病,美其名曰“助人为乐”。自从有了手机之后,我总有事没事地按来按去,有一天,我竟然鬼使神差地从音乐软件里,听到了我和朋友静的电话录音文件,都不知道怎么的被存了进去,我信手点开,里面飘出的声音立刻让我皱起了眉头。
每一句话都显得那么急躁,令人讨厌,而静的回复却那么耐心、温和,丝毫没有不耐烦之意,她对我的包容让我颇为赞赏和感动,我多么希望那并不是我,但事实是那的确是我本人,而且让我那么有挫败感。
在那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父母对我的批评真的只是父母的一面之词么?我真的有自己感觉的那么美好么?我那好为人师的样子又到底有多么可恶?没多久,我便再次看到了自己特让人无语的样子。
那是发生在大学毕业聚餐时,聚餐后半段大家都喝的情绪有点高。那时,我的工作定在了长治市襄垣县的一个煤矿,本就是长治本地人的同学赵健移到我们的餐桌旁来找我喝酒,无非就是所谓以后兄弟们都在一个地方了,要互相照应之类的场面话罢了,可我当时那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样子,说不出来有多么可悲,耳朵上还装逼似的卡了根烟,咋咋呼呼地要和赵健拼酒,当时的摄影师清晰地将这一片段撸入了碟子中,并当做毕业纪念品发给了班里的每一个人。
说真的,当时的我根本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甚至有点享受自己的那种状态。但当我之后把碟子插入笔记本的光驱里,放到自己“出镜”的一幕时,我真的像是看到了一只丑陋的癞蛤蟆一样,惊愕不已,面对旁边一同观看的父亲的指责,我无以辩驳,因为画面中那个人完全就是几天前自己的“现场直播”,动作、声音、神态都那么清晰和直观,却那么不堪入目,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到自己的可怕。我不知道看到这一幕的别的同学对我做何感想,但这却是我大学毕业最好的礼物,它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中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然而除了父母,大学同学中却无人指出我的问题所在,可见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一次去姐姐家玩,想回味一下姐姐当时结婚的画面,便翻出那时摄影时的纪念碟,我同样也看到了那时的自己在送亲娶亲时的每一个细节,却也并不满意。那时我才上高二,还带着浓厚的学生气,看着里面的自己,我总好奇为什么那时的我会说那样的话?做那样的一个动作?为什么不换种更好的方式?为什么总显得那么毛毛躁躁?哦哦,因为那时我还在上着高中嘛,可除了年龄尚小,真的没有别的原因了么?这样翻来覆去想想,感觉颇有意思,就如踏上了探索陌生自我的神奇旅程。
后来在学习了FPA性格色彩以后。我更加注重通过这些旁观自我的方式来随时洞见自己,比如隔段时查看自己过去的qq说说或者朋友圈、浏览曾经的聊天记录尤其是语音记录、听听以前各种网络沙龙录音中自己所做的分享,随时和与我本能的自我感觉做对比,看是否有差距,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会有出入,哪里做的不够好,应该怎样改进自我。
这么做最大的好处便是并不需要过度依赖别人的帮助,也同时避免了老是被外界牵着鼻子走的坏现象,鞋舒不舒服只有脚自己最清楚,很多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感觉出来。这个世界最痛苦的事情并不是我们找不到答案,而是我们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而最让我们感到爽的也莫过于,通过成为自己的旁观者,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主动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感。
而我们平常所欠缺的仅仅是这样一个旁观自己的意识,我们的聊天记录、我们在社交软件上所留下的痕迹、我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我们旁观自己的途径和方式,它如一面镜子在时刻地照射着我们的内心,也在见证着我们的改变与成长,只要我们不时回头审视和反思自我,便会惊讶地发现平时被自己所忽视的内在的盲点,顺而一步步靠近更棒的自己。
而现在我又找到了更棒的方式,那便是写作。如果说之前的方式只是一些孤立的点的话,那么通过记录每天的自己,连成的就是一条线,一条我所生活过的,并将继续生活下去的轨迹,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但我相信随着我不断地写写写,不断地以此来旁观自己,它最终将会变成一条优美而平滑的曲线,在生命、时间与空间组成的坐标系里延伸到未来,延伸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