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
文:吴志东 新媒体编辑:胸怀天下
领导在召开会议、检查工作或听取工作汇报时,下面的回答常常是:“已经说了”,而不是“已经做了”。我们要认识“说了”和“做了”之间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我们是企业,面对市场要快速反应!希望今后布置工作后,反馈的结果不再是“已经说了”,而应是“已经做了”。
如何缩短“说了”与“做了”之间的距离呢?简单讲,就是领导层的决议、指示,布置的工作,能迅速而不折不扣地贯彻下去、落到实处,解决问题。这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执行力”。企业如果没有雷厉风行、令行禁止、“贯彻到底”的执行力,再好的决策也只能成为一种愿望,要么走样!企业就此会失去战斗力和生命力。“执行力”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上而下全公司员工的职业使命。
要缩短“说了”与“做了”之间的距离,必须营造强有力的企业执行力。
1、管理必须有权威性
1、任何“指示、决议、布置的工作”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铁的纪律,执行层必须无条件服从。因为它代表企业治理规则的尊严,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是员工职业要求必须遵守而不能选择的。“要么不干,要么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是考验员工“表里如一,诚实服从”,“对企业忠诚度”的底线。要把提高“执行力”的“法制意识”变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管理,企业才会有“战斗力”和“生命力”。
我们把不折不扣地执行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执行力 = 不折不扣地执行 = 没有任何借口地贯彻落实 + 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 = 贯彻到底
2 . 对于任何“指示、决议、布置的工作”,下级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问怎么做,执行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执行是你的职责使命。至于怎么做,怎么完成,那是你应该想的事。因此如何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迅速而全面地完成工作,这时成为了你工作的第一要务。关键是在“做”,没有实际行动,就没有执行力。
3 . 在反馈或汇报工作结果时,回答应该是:“已经做了,结果如何。”不要谈过程,也没有必要强调困难,反馈要的是结果。
2、制度保证“执行”力度
1 . 对“布置的工作”要建立督办机制,要有跟踪、检查、监督和反馈,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强势的“执行力度”;任何工作会议要有“会议纪要”,并要有“执行情况检查和执行结果报告”,在执行完毕之后向相关领导反馈。这要成为企业规范制度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监督、检查机制,管理就失去了严肃性,就会出现“管理空洞”,造成下级执行时的松懈、推委和不负责。
2 . 要有责任追究制度。对迟迟不落实、没完成的事而又无特殊原因者,要追究其工作责任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布置工作”的执行情况要有最终的成效质量考核标准,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都要有考核、有记录,使之成为干部任职、晋升的业绩档案。这有利于良性竞争机制的建立。
对于领导而言,强调的是落实和检查。执行力度也有一个等式:
开会+不落实=0
布置工作+不检查=0
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
落实、检查,应该从制度上加以保证。
3、提高“执行”能力
1 . 各级管理者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说发现问题需要敏锐、思考问题需要智慧、提出问题需要勇气,那么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去完成你的工作,这就是你的执行能力。
执行能力=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 . 要善于沟通、协调。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沟通与协调,都是现代管理者必需具备的一种能力,它能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问题中理顺关系、打开关节、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执行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和一个理性竞争的多赢理念、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办法总比困难多”,解决冲突、跨越障碍的能力是在不断地磨练中培养出来的。
3 . 要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所布置的工作,这需要提倡工作的“精细化”。我们所说的执行力,不仅仅是“务实运作的细节”,“精细化不仅仅是对细节的重视,它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精神文化、一种科学态度、一种工作作风和一种生活习惯”。“执行”能力的提高,需要求实务真的科学态度、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这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自觉的动力,才能驱使我们认真对待工作,追求完美……
能力的提高是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形成的。如果我们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能想一想:今天做对了些什么,做错了些什么,明天怎样去改进,我们一年就有365次改善工作的机会。经过不间断地教育、学习、修炼、改善和创新,就能培养出自己强有力的执行能力,“已经说了”与“已经做了”之间的距离就会在不断地改进中消失。
来源: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