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词 其一》是唐代李白的诗作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槛:栏杆。此处也可理解为有格子的门窗,但结合诗意,栏杆的解释更为贴切。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象征着高贵与纯洁。
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是仙女们居住的地方,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梦幻。
会:应。
诗中运用了云、花、春风、露华、群玉山、瑶台、月光等多种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梦幻与浪漫色彩的诗歌世界。这些意象不仅具有画面感,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与共鸣,还富有象征意义,寄托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诗人以云裳花容比喻美人,描绘出春风拂槛、露华浓艳的动人景象。通过“云”与“衣裳”,“花”与“容”的相似性,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衣着的绚丽轻盈,容颜的娇嫩可人。同时,诗人又将美人比作天女下凡,盛赞其有天人之姿容和气质。
诗人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将美人的容貌与神话传说中的群玉山相比,认为只有在这群玉山头,才能见到如此超凡脱俗的美人。接着,诗人又将美人的出现与瑶台月下相会联系在一起,期待在这样的仙境中能与美人不期而遇。这种想象不仅凸显了美人的非凡气质,也体现了诗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和无限向往。
整首诗情感积极、向上,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与感慨。诗人通过对美人形象的描绘与赞美,展现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赞美;同时,也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独特的结构安排,传达了自己对理想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时,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清平调词 其一》就是其中之一。
《清平调词 其一》是一首充满梦幻与浪漫色彩的诗歌作品。它通过对美人形象的描绘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独特的结构安排,传达了诗人对理想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与理解李白诗歌风格的绝佳范例。
以下是对另外两首诗的解析
《清平调·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牡丹花一枝秾艳,凝结着芳香的露珠,巫山神女枉自断肠,哪比得上她呀。请问汉宫中谁能比得上她,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着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
此诗从时间角度来表现杨贵妃的美艳与备受宠幸。诗中通过对比巫山神女和赵飞燕,进一步烘托出杨贵妃的绝世美貌。诗人以压低神女和飞燕的手法,来抬高杨妃,表现出一种抑古尊今的意味。同时,诗中“露凝香”的描写,也增添了牡丹花的娇艳与芳香,使杨贵妃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清平调·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常常使得君王满面笑容不停观看。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春愁春恨。
此诗总承前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诗中“名花倾国两相欢”一句,正面点出了杨贵妃与牡丹花的相得益彰,同时也暗示了君王对杨贵妃的宠爱与欢愉。而“解释春风无限恨”一句,则巧妙地运用了双关手法,既指春风消解了君王心中的愁恨,也暗喻杨贵妃的动人姿色能够消解君王的无限春愁春恨。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
《清平调三首》以牡丹花和杨贵妃为题材,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赞美。同时,这三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与理解李白诗歌风格的绝佳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