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读书贵多还是贵精?
这个问题中的隐性逻辑是:读书多但收获少,读书精但速度慢。
那么,阅读速度和效率可不可以达成一个平衡?
我们来看印南敦史的经历。
印南敦史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同时也是一位书评家。曾经,他看一页商务类资料需要5分钟,而现在,他每个月要看60本书,给4个平台写书评,相当于,每天都要读2本书,读完还要写书评。他的经历让我很好奇,一个普通阅读者是如何变成职业书评家的?
今天和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快速阅读术》,就是印南敦史写的。在书中,印南敦史把自己的快速阅读术,定义为流水式阅读,即“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与此相反的读书理念是存储式阅读,即要将书中的内容存储在脑子里。
在《快速阅读术》中,印南敦史从阅读边界、阅读方法、实用技巧等方面,讲解了“流水式阅读”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 快速阅读术的适用边界
01 什么样的书适合快速阅读
任何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边界,快速阅读术也是如此,并非所有的书都适合快速阅读。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不必读的书,这种类型的书,未必不是好书,只不过可能对于个体来说,是不需要的书;
2、无法快速阅读的书,主要有两大类型,首先故事性强的书不适合快速阅读,比如小说、随笔、诗歌等类型,这些书中的情节和文字节奏很重要,快速阅读往往会错过书中的精华;其次是自己想要慢慢读的书或一些经典的大部头书籍。
3、可以快速阅读的书,主要是致用类的书。这种类型的书一般会有明显的逻辑主线,章节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无论从哪开始看都能有所收获,比如商务类书籍、技巧类书籍,这类书多是论述事实、表达观点、传授方法的。
02 选书时,要打破兴趣边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类型书。如果只读自己喜欢的书,我们的认知将无法扩大。而多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多读,打开自己的眼界,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自己不知道、不懂的领域。
因此,选书时,就不能只选择某个领域的书,而是要走出自己的思想舒适区,选择一些自己不那么了解的领域。
如果你能不带着主观喜好去读一本书,常常会发现作者或作品有着意想不到的魅力。假以时日,你的认知边界也会不断地扩展,对世界的认识就能更全面、更丰富。
03 通过制定阅读计划,养成阅读习惯
选好要读的书之后,下一步就是做阅读计划。
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果你不做阅读计划,读完一本书还要花时间去想,下一本该读什么书。这样不仅效率不高,很可能会因为东看西看、思绪发散而浪费了时间。制定一周计划,能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确定一周的一天作为计划日,这一天集中安排下周要看的书。一周看几本书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而定,初学者可以从一周阅读一本书开始,慢慢增加到3本、6本,也可以把周计划改成月计划。有了一定阅读能力的人,可以计划一周读6本书,每天一本,剩下的一天,作为自由日,自由日用来做计划和阅读那些打算慢慢阅读的书。
通过做阅读计划,不仅能节省时间,还会让你养成“今日书,今日毕”的习惯。
二 流水式阅读的具体步骤
选完书,做完计划,怎么实现“今日书,今日毕”,这就涉及到“流水式阅读”的核心:如何实现快速阅读。
01 合理使用序言和目录
翻开一本书,通常最先看到的就是序言和目录。
一般而言,作者会在序言的部分,写清楚写这本书的源起、目的,想要解决的问题,有的作者还会在序言中,概述书的全貌,总结出写书的逻辑主线。通过阅读序言,我们能把握住书的涵盖范围;另一方面,在选书阶段,通过阅读序言,还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判断,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读这本书。
如果说序言概述了全貌,目录则是在全貌基础上的细分。目录相当于一本书的结构图,通过仔细看目录,能够了解到作者的论述角度、论述顺序、论述核心,也可以从中总结出本书的重点内容在哪里,方便在阅读的时候,仔细研究。
02 仔细阅读前后5行
阅读完目录,我们心中就会对书中的哪些部分是自己感兴趣的,本书的核心在哪,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接下来,可以通过阅读最初5行和最后5行,来进行快速阅读。
这种方法为什么会有效?
首先,人的大脑拥有自动补全遗漏的功能。我们看一个电视剧,不需要全看,通常也能猜到故事发展的前后情节;我们看一段文字,即使有一个字漏掉了,我们的大脑也会自动补上去。
其次,致用类书籍,一般在开始提出观点,中间展开说明,最后,再次确认观点。
因此,通过阅读最初5行和最后5行,基本上就能知道,作者持有什么样的观点,本部分的主题是什么。这样既能节省时间,也有避免漏读书中有价值的部分。
03通过关键词,确认需要细读的内容
读书拖延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想清楚“想通过这本书获得什么”,因此缺乏动力。
对于致用类的书籍,这一点很重要。比如,我在看《快速阅读术》之前,就是因为对“快速阅读真的有用吗?”这个问题,存有疑问,所以才想通过阅读本书知道,“印南敦史是如何做到的?”“我自己是否也可以根据书中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因此,读书之前,知道自己的目的很重要。明确目的之后,就可以使用“关键词搜索阅读法”,一边搜索一边阅读。
与关键词相关的内容可以作为“一行采集”的素材;不太相关的部分,则可以快速浏览。如果觉得只是阅读关键词,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也可以退回去,仔细阅读关键词周围的段落。
04 随时换挡,缓急有度
根据二八原则,一本书中80%的价值可能集中在20%的内容当中。因此,阅读节奏就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阅读速度慢,是因为一直保持一个节奏,读一段时间就会觉得枯燥。
对于关键部分,使用仔细阅读的基本节奏;对于一般重要的部分,采用2倍阅读速度;对于不太重要的部分,使用3倍,甚至5倍的阅读速度。
通过在阅读的过程中,区分重点,缓急有度,不仅能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同时也能避免因节奏单调,造成的刷字却不过脑子的状态。
三 像呼吸一样,留住书中精华
在人类的一生之中,呼吸的次数高达6-7亿次。如果只是“吸气”或者只是“呼气”,谁都受不了,正是因为有“吸”有“呼”,才成就了呼吸的节奏。
读书也是这样,如果只是一味的阅读,就像不间断的“吸气”一样,头脑会受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呼气”,即写出来。大脑无法通过一次阅读,就吸收书中的精华,这时可以借助写来帮助存储。那么,究竟写什么呢?
01 一行采集,边阅读边摘录。
读书的时候,看到触动自己的地方,我常通过折页或者贴便利贴来做记录,打算读完再来仔细看。后来发现,读完全书再回头看,当时的触动已经想不起来了。所以,后来我就边阅读边摘录,看到自己有共鸣的地方,马上就写下来,防止遗忘。
这与本书作者印南敦史的做法不谋而合了。具体怎么来做一行采集?
首先,准备好一个专用的笔记本或者A4纸。读到自己有触动的地方就记下来:标明页码,页码之后记录文章内容。
摘录的时候,最好不要抄写书中的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记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缩短抄录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锻炼精简写作。
读完一本书后,摘录下来的这些片段,就是自己吸收消化的部分,我们可能不会再翻看这本书,但是可以通过多次翻阅摘抄的部分来加深理解。
02 一行精华,凝练书中核心价值
通过“一行采集”,将书中有感触的部分摘录出来,随后,从中挑选出最精华的一行,这一行可以代表一本书的价值凝结,这就是“一行精华”的含义。
“一行精华”这种做法看起来没什么,其实非常有利于打破阅读的压力和拖延。
如果想着,读书必须要一字不漏的看完,读后一定要收获良多,可能会造成心理负担,反而无法启动。而“一行精华”的做法,会使人抱着寻宝的心情,来寻找书中的精华所在,也因为只要收获“一行精华”的缘故,反而能消除读书收获少的自责感。
03 一行评论,记录阅读思考
写评论看起来比摘录书中内容,更花费时间和脑力,其实,不必把写评论看得这么严肃。既然已经总结出“一行精华”,那么针对“为什么会认为这一行是精华?”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就可以了。
读书多了之后,对书中当时触动我们的地方和原因就会模糊起来,为什么选择这一本书,为什么会对这个地方有共鸣,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逐渐淡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很有必要通过“一行评论”来记录阅读的思考。
“一行评论”因为其短小精悍,日后只需要看上一眼,就能回忆起当时选这本书的原因,“为什么认为这本书的精华是这一句?”“一行评论”虽然短小,但是日积月累,也能聚沙成塔。即使每本书只有一行评论,一年积累下来也有很多内容了。像印南敦史这种阅读量,一年至少能积累700行的精华和评论了。
04 自我评定
一本书读一次,就铭记不忘的情况,十分少见。因此,为了保证阅读的效果,定期回顾所读的书、摘录、精华和评论,就很重要。
印南敦史建议,以12本书为单位,进行回顾。
我觉得,这个数量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而定,如果你一周做了5本书的主题阅读,就可以周为单位进行回顾,总结出一份书单。然后,一个月的时候,再把本月的每周书单拿过来回顾。这样经过反复的重读,对于读过的书,可能就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了。
结语
介绍读书方法的书有很多,《快速阅读术》这本书,是为了帮助那些没时间,但又想读书的人,实现快速且有效的阅读,同时,也明确界定了快速阅读的适用边界:致用类书籍。
每个人阅读是不是只能使用一种方法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是为了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种类的书,灵活运用。时间紧急时,使用快速阅读,时间充裕时,进行精细阅读。对于致用类的书,采用快速阅读术,对于小说、诗歌等,慢慢品味。
不管什么情况,什么书,通过变换阅读方法,抓住书中的精髓,这可能才是学习多种阅读方法的本质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