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食而生有生者,凡有生唯土是依;
故唯以食而存活,终竟亦唯此之归。
造物兮粮食为最,故亦称百草之医。
彼人兮尽得诸食,食为大梵而敬思。
万物兮粮食为最,故亦称百草之医。
自食粮而生万物,有生者由此蕃滋。
为食者又为所食,故称名食物如词。
——《泰迪梨耶奥义书·第二卷·第二章·第一节》
诚然,异乎此粮食脊英所成身,而在其内中者,乃"自我"之为生命气息所成者也。此以彼而充周。彼诚唯具人形。如此为其人之形也,彼亦如是为其人之形。
诚然,彼以"上气"为其头,"充周气"为右翼,"下气"为左翼, "空"为胸,"地"为下体,基承者也。
——《泰迪梨耶奥义书·第二卷·第二章·第一节》
生命的产生——作为食物的我们
地球上存在的所有生命都来自于食物(ANNA)。地球上的生命,都从食物当中来,生时,依赖食物而活,消亡时,回归于食物当中。ANNA,即所有生物先存之物,《奥义书》中把食物称为治愈一切的良药。我们生为食物,死为食物。
食物的精华塑造身体,而在自我身体之内,还存在着另一个由生命气息构成的“自我”。
在阿育吠坨领域,是接受这一观点的,理解上面文字的含义,才能去理解这一节课程。
课件中的“AIR”,翻译成风元素并不准确,应当是指生气(生命气息),《泰迪梨耶奥义书》谓“敬思大梵为生气,其人生自可久”。生气(生命气息),即大梵德性之一种。
气具有两种内在来源,并不断影响着人体。这两种来源一种是出生之前,遗传的能量,即我们父母摄取的粮食精华转移到我们身上,从我们被孕育到死亡为止,都存在我们体内;另一种是后天得来的气,是出生后才从吸收食物(谷气)和呼吸空气(自然气)培养出来的能量。
从第一种气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这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将瑜伽修习个人化,以配合身体每日需求的主要原因。
而后天吸收的第二种气,则告诉我们了解自己的独特体质非常重要,这样我们才能适当地选取食物,来照顾自己的身体,这也是为什么把食物称之为治愈一切的良药。阿育吠坨根据了解每个人的独特体质与个别需求,创造出了精辟入里的医疗科学。
身的来源:父母粮食精华之转移
气的来源:先天精华与后天精华
自我构成:身之自我与气之自我
生命的过程——生命进化与消亡
基于《奥义书》与二元论体系形成的数论派哲学认为,当精子卵子结合的瞬间,有一个灵魂(Soul)在等待着。当灵魂进入受精卵之时即点亮了神性的光芒,变成一个新生命。
在生命命消亡之后,身心分离,灵魂会进入等待期,以重新点亮一个受精卵,这种说法类似于佛法中的中阴期。
Purusha(个性灵魂),是指已经存在于身体当中,且独立存在的、特性的灵魂,即此刻存在于你身心当中的那个灵魂。Prakriti(原质),即构成人体的原始材料。
Purusha与Prakriti与相伴相生,同时Prakriti会产生各种组成以构建我们的身心。
Buddhi——意识,或智力
Ahamkara——自我,即小我
Manas——心灵
5 Tanmatras——五个细微层面感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触觉)
5 Jnanendriyas——五个感觉器官(鼻子,舌头,眼睛,耳朵,皮肤)
5 Karmendriya——五个运动器官(手,脚,喉咙,生殖器官,排泄器官)
5 Mahabhutas——五元素(土,水,火,风,空)
我们会发现,从Buddhi到5 Karmendriya,就是身心从内而外展化的过程,即从最不易发觉的内心深处到可轻易辨别的身体外在器官。五元素则贯穿展化过程的始终,从内而外的顺序为空-风-火-水-土,与五元素最初的诞生顺序完全相同。
而生命的进化与消亡,则是基于这个顺序结构之上。我们必须理解生命的一切都基于Anna,生命是一个传承,是一个过程,就像灵魂一样。我们生为食物,死为食物,而在生命过程当中,却并不仅是为了食物而活。
生命进化,自内而外
在我们身心当中,一切都在成长。生命进化,即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是自内向外、不断的、动态的过程。
在处于生命刚开始之时,即会产生意识。之后,我们首先会理解我是谁,比如记住自己的名字,以及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假如你是父母的话,此时间一定会非常高兴。
接下来,会很容易发现,我们不仅从父母那获得身体的继承,同时也会继承他们的部分习气,并且很难去改变。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则会开始产生抵触,甚至会刻意不认同父母且用不屑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此时即是小我开始发展的过程。很多时候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事情我们了解得更清晰的时候,我们才能开始用爱去看待父母。不过当你意识到自己一直处于对父母惟命是从的状态中时,则需要更多地去发展小我了。
慢慢孩子从幼童步入青春期,小我,即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非常强盛的地步,“我”的意识开始偏重,此时父母大多会处于头疼与无奈的状态,这是很正常的过程。不过,当孩子处于过分强烈的小我状态之时,必须进行调整,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将很难与孩子沟通。
此时需要理解的一点是,不是家长来重塑孩子小我,而是用环境来重塑,不止是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而是靠孩子生活的整个空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才是我们真正界定我是谁,以及培育心灵(Manas)的关键时期。
接下来才是处于蓬勃发展的感觉器官,以及行动器官。
生命消亡,自外而内
而生命消亡的过程,则是自外向内,从身体,到自我,从外显的土元素,到内里与Buddhi交融的空元素。
随着年龄增大,你将会更安静,因为已经处于向内走的过程当中,当你去观察一位老年人,这种状态更加显而易见。会经常想起多年以前的事物,或许会产生一些后悔,同时也越来越接近自己真正的心。在生命即将消亡之时,人常常会思考我的真正家园在哪,真正的家园,就是那个灵魂,就是自我。通常一个人死亡时,对其会产生各种表述,其一即为“他已经回家啦”,意思即是回归到灵魂当中。
尽管这是一个消亡、逝去的过程,我们也应当在瑜伽习练中去体会,瑜伽不是为了身体的美妙好看,这只是其中附带的效果,习练瑜伽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我们在做的这个自外而内的过程,你是在向内在探索。
通常真正的瑜伽习练者几天没有练习时,会很不舒服,此时则需要一个肩倒立或任意能让自己舒服的体式,或者是冥想。这不是为了身体的美丽,而是你已经体会到了和内在自我对话的那种喜乐。当你找到且接触上自我,这才是瑜伽的真谛,之后则只需要更加深入地和自我接触。
这也是为什么瑜伽习练从来都是关于自己,没有事物干扰你之时,你才能真正地向内去找寻内心与真我,当你所有感官都内收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瑜伽习练,不是许多人所想的健康、漂亮。瑜伽当中,存在如此多的体式,自外向内,自内向外,这两个过程将都能够体会到。
阿育吠坨亦是同样之理,当人们出现各种问题,阿育吠坨称之为身心分离。医师在治疗过程当中,同样是要求病患向内收摄、找到自我,治疗的过程,即是净化身心与探索真我的过程。所以阿育吠坨医师常言之:“我不是医病,我是医人”。瑜伽当中经常提起,我们怎么通过习练建立对自我新的认知,阿育吠坨也在做同样的架构,只是路径不同。
Nam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