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课第一节,主题是团队建设。
本家第一节就应该封班。可是,我一直疏于宣传,临开班,才出了文案。
有家长感兴趣,但情商班不设体验课,为了让更多人对情商班有了解,所以采用半公开。
为什么情商班不设体验课呢?
因为体验没用。
我试过团队建设很稳定后的公开课,成员互相熟悉,团队建设较好,课堂节奏偏快,出来的效果是不错的——欢声笑语,自然灵动。
那么,达到这一切的过程——家长看到,多会说,这是什么鬼!!!!!!
上桌子的,爬窗台的,钻桌底的……孩子释放压抑的过程,让人心疼,又让多少人心乱啊!!
第一节团建,来了9个孩子,场地有点不够。
准备的气球质量太好,踩爆的时候,振动天地。
没有合适的辅营,我自己一个人,突发和意外的时候,课堂会有停滞。
但,一切的发生,都有其好的一面。
我特别喜欢,这样一个场内,孩子的呈现。
因为他们放松,轻松,在我面前可以毫无顾忌滴表达自我。
这才会给我更多准确滴看见。
说到看见,刚进入心理学领域,特别喜欢给别人贴标签,特别喜欢揣测别人的原声家庭,特别提出成长意见。
随着自己的成长,越来越喜欢看见,只是看见。
例如,某某(姓名隐去)看到别的小朋友哭了,紧张滴看着我,说,他哭了——我看见纯真,善良的心。
例如,某某,喜欢游戏又在喊,这也太乱了吧——我看见,喜欢自由又喜欢秩序。
例如,某某,一直用口水吞纸喷同学——我看见,想要亲近又不得其法。然后,他的能量场迅速引起了反应,孩子们开始有集体排斥他的倾向——是的,我看见了他的人际困境。
例如,某某,课后主动留下来,帮我打扫卫生,看到他的责任感,和对课程的喜爱。
……
看见,是什么呢?
是关注和爱,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情商课的主体是游戏,大游戏套着小游戏,一个游戏又一个游戏。
我们设置了一个海上航行的场景,要去到不同的岛屿,完成不同的任务,接受不同的挑战,最后,开启宝箱。
课程里,每个小游戏传达一个情商主题,环环相扣,每一节传达的是一个想对系统的主题。然后,一年的课程综合起来,渗透了我们的情商思维。
第一节的团队建设,最重要的游戏有三个,自我介绍,包括自由发挥和问答;水手规则,由孩子们自己拟订;环境设置的说明,主要是我传达。
听着很简单,对吗?
自我介绍,有人主动,有人被动,有人拒绝。那么,怎么排序?怎么启发?怎么鼓动?怎么接纳?
规则,怎么给孩子示范?怎么投票?怎么最后敲定?
环境,怎么让孩子清楚自己行为的准则?
这一切,要在没有惩罚,没有约束的环境下进行。
基本情况类似于,你放下老师的权威,带9个熊孩子玩游戏,玩着玩着,团队感出来了,订立了他们喜欢和认同的规则,还不抛弃不放弃,尊重了每个孩子的意愿。
以设置规则为例,要求每个孩子提一条,但不能说不可以做什么,只能说要做什么。最后投票表决选票数最多的四条,作为水手守则,并设计如果违反了怎么办的处理办法。
为什么提这样的要求呢?
说要做什么,不说不做什么,原因有五个:
第一个,不做什么范围太广了。要说多少才算周密呢?例如,针对吐口水纸的行为,孩子们提出,行为要友好,高票当选为第一条准则。那么,孩子们就知道了,在这个团队里,一切不友好的举动,都是不被允许的。
第二个,不做什么对孩子没有指导意义,孩子还是不知道该如何。而该做什么,对孩子来说才有指向作用。行为友好,是他们要做到的目标。
第三,所有语言都有暗示作用,而潜意识听不懂不。如果我们的规则是不要打架,不要吐口水……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打架,吐口水,这太有诱惑力了好想尝试一下。
第四,规则多了,如同虚设。特别不守规则的孩子,往往是家里要求多,规则还随大人心情变幻的孩子。曾经见过女儿和同学玩,她的奶奶一直在耳边说,不要跑,不要打架,不要碰……讲真,孩子如果都听,只能乖乖坐着,一动不动,果真如此的话,家长又会着急,孩子,你怎么不和同学玩呢?怎么这么怪?孩子能怎么办呢?只好统统不听!所以,规则不能多。
五,提前约好违反规则怎么办。需要注意的是,这包括对我的要求。我们是一个整体我是其中一员,必须也要守规则。而违反了规则,承担后果,是一个约定,不是惩罚。不随谁的心意随便改变,也不是对谁的惩罚。
情商课需要家庭的配合。
所以,设置了课后家长课堂的环节。
感恩,家长的积极参与。
肯为孩子花时间和精力去成长自己的家长,又给予我莫大的信任,真是非常非常感恩。
第一次课后,主要介绍了课后设置和背后的团队,以及家长对孩子情况的介绍。
剧透吧,这里家长会有一个误会。希望在和我的沟通中,让我更多了解孩子的状况。实际的情况是,这沟通呈现的是在家长眼里的孩子的状况。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他呈现的不是孩子的个体,而是他和他的生活环境。和我的所见碰撞之后的差异性,也是会引起我关注的点。
但是,我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不套理论,不做预判,不做揣测,因为这些,都会落去自己的思维陷阱,只表达自己当下的看见,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