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读完最后一句,合上书的那一刻,早已泪流满面。也就是这一刻才真正明白,原来,世间所有的遇见,都是为了最后的失散。
父母,丈夫,妻子,儿女以及和所有人,所有事物的缘分,有且只有一次,而且从遇见的那一刻开始就在渐行渐远。从出生开始,我们在一年年的长大,父母在一年年老去,等到我们羽翼丰满,振翅高飞的时候,徒留早已在不知不觉间,颤巍巍的父母目送我们远去的背影。夫妻之间,无论是以怎样的方式,相知,相遇携手同行,无论是吵吵闹闹还是恩爱甜蜜,从相遇的那一刻开始,在一起的日子就在减少。和儿女的缘分更不用多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为人子女走向为人父母或终将走向这条路的,都是从被目送者走向目送者的。其中的不舍、失落与孤独自然无需多言。
终将,所有的相遇都要为未来的失散做好准备。在这本书中,我仿佛看到一位即将走入人生边界的老者,在唯一的女儿和唯一的爱人“失散”后,踽踽独行在人生路上的孤独、无助和对曾经三口之家幸福美好生活的回忆。
都说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也许,这是对有且仅有一次缘分珍贵的最好诠释。房子,车子或者其他,在人生路上最终都只是一个壳,有家人在的地方才是家。
杨绛先生的文字总是平实中蕴含着波涛汹涌。一些平凡的生活琐事,在她笔下像是被赋予了灵魂一样,跟随着文字,仿佛被这位孤独而又坚强的老者带领着,返回了那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那个她为此放下学者身份,洗手做羹汤的地方。曾经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生离死别,以及先生此时此刻的心境,在我眼前又浮现了一遍。不知不觉间一本书已经结束。而耳边却始终有一个声音在不停的重复着“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这种对现实无奈的叹息和似自言自语的呐喊,总会让读者在感受故事的同时,恍然明白,原来曾经不胜其烦,无处不在的陪伴是会失散的,是有有效期的。
这位已过耋耄之年的老者,以悼念已故之女,之夫的方式在告诫我们,人生没有永恒的快乐,亦没有永恒的痛苦。早年为生活坎坷奔波,暮年终可安居,却也老病相催。如果所有的缘分终将渐行渐远,走向失散。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可以很坦然的对所有曾经拥有的一切说:“在过去拥有的每一天里,我都视如珍宝”。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惧远方,不负家乡。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愿所有的缘分都美好如初,所有的失散都坦然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