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现在人们对王阳明津津乐道,却对朱熹闭口不提?又或者,心学为何以王阳明为代表,而不是更早的陆九渊?是因为王阳明的学问,见识更胜一筹吗?吾不敢言。有时我又会想,为何一方面官方极力打压,另一方面在民间曾国藩却大行其道?世人常说曾国藩是最后一个三不朽的圣人,但不可否认的是,曾氏并没有创立什么了不起的学说,不具备什么深刻的思想体系,也没有什么惊世之作传之后世,凭什么说他在“立言”一项也足以彪炳?所谓家书,也只是一些世俗的人生经验和道德智慧而已。很显然,曾氏的大行其道绝非因为什么非凡的思想,实乃因为他的功业,他做成的那些极具挑战的事儿,他以一副资质平常的皮囊经由个人的努力而创造人生巅峰的励志故事。
所以,我想人们更习惯于从功业的角度,从他一生做成了什么事儿的角度去评判一个人,去对一个人投射不同程度的尊敬和推崇。这或许是王阳明在后世大行其道的一大缘由,毕竟不论朱熹还是陆九渊都没有做成什么了不起的功业。这应该也是人们更愿意去听乔布斯,马云,还有那些了不起的创业者的人生智慧,而不愿意去听哲学家,思想家,或学者的原因吧?毕竟,以做学问为人生追求只是极少数人的个人兴趣而已。
我们要怎样度过这一生?这应该是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思考的问题。年轻人或长或短都会困惑于这一难题。那就看看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般事”的过来人是如何给出他的理解和建议的吧。这个人就是为中国的战略策划行业正名的王志纲“王大侠”。王志纲属于老三届,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之后在社科院做了两年经济理论研究,然后担任新华社记者10年(1985-1994),期间写出了一系列追踪报道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轰动性文章。从1992年-1994年还以制片人的身份拍摄了一系列同样极具轰动性的电视专题片。并于1994年底脱离体制,创建了王志纲工作室,开启了延续至今大约30年的战略策划生涯。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从圈养到放养到最终成为野生动物,打交道的人包括国家领导,省市领导人,各级政府人员,新闻界人士,企业界,各路老板们,学者,以及底下的员工,农民,真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阅人无数”,绝非虚言。其步履所及,不仅中国的大江南北,还频繁远涉世界各地,正所谓“行万里路”者也。据他自述,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手不释卷地读书,“读万卷书”自不在话下矣(他自述大学时通读《资本论》七遍,对其一生影响极大)。其所作项目,50%以上都是没有前人案例可供参考的开创性工作,而且坚持“孰则不做,不熟才做”的偏执原则,所以,虽然在数量上无法和麦肯锡这类同质化套路化的咨询公司相比,但其对于新模式的探索,对于新生态的建设,其开创性,其文化价值,在同行中影响极大,故能赢得同行的尊重。(另几年前还写出了那篇极具轰动性的《邓公的遗产》一文)。
上述文字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王志纲是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般事”和“阅万般人”的过来人,他做成了很多事,所以听他跟年轻人聊聊人生规划,应该能够有点收获的吧?昨天花3个多小时读完了《我的命运我做主》(初版于2009年,原名《谋生》),是作者在对北京大学的学生所作的关于人生规划的系列报告的基础上写作而成的一本小书,里面有一些思考和建议值得摘录出来,以供后续思考。(个人总结,并非原话照录)
1. 做人生规划,首先需要把握国家,社会的大势。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跳出大环境逆潮流地做出一番事业,比如在碳中和的背景下还追求顾效率而不顾环保的事业。
2. 人生追求的目标在于燃烧出自己生命的最大价值,体验尽可能丰富的东西。“人生是种体验,幸福是种感觉”。最大化自己生命的价值是获得幸福感的关键。
3. “你不去规划人生,就会被人生规划”。不规划人生的弊端在于容易使人流于机会主义,碰到什么好的潮流都不想错过,最终在什么道路上都走不长远。
4. 人生规划可采用逆推法。先考虑自己60岁时想成为怎样的人,再逆推要成为这样的人的话,50岁应该是什么样子,40岁,30岁依次做出定位,再依据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设定努力的方向,该学习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依据我的经验,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成为某个领域中的执牛耳者,是否能够让自己足够兴奋?如果不能,那么说明这不是你想要的人生道路。反之,则可以尝试走走看。)
5. 在思考自己最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应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结合自己的长处,以及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爱好是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即便最终没能做出大的成就,一辈子努力地做自己真正喜爱的事,也不枉此生;(实际的困难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所以我有两个思路,其一人们通常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更容易培养出兴趣,所以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当前的事情做到最好,说不定就能培养出兴趣;其二,可以排除掉那些确定不感兴趣的方向,然后在剩下的方向中去不断尝试,发掘新的兴趣点)
6. 在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方向之后,既要善于把握机会,更要有定力去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人越往上走,好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能够抵抗那些极富诱惑的可以快速增加个人财富和名望的机会是影响一个人能否最终实现ta想成为的那种人的关键;(任正非当年坚决反对进入房地产行业挣快钱,而是坚守在自己擅长的通讯行业,深耕细作,才造就了华为今天的极大成就)
7. 关于短板理论,应当尽最大努力使得长板越来越长,而不是补齐短板。只有你的优势足够突出,才可以用自己的优势去交换他人的优势,从而实现“交换一个思想,各得两个思想”。作者推崇“一专多能”的个人能力架构。(这个看法有点不同寻常,这是一种基于把个人放在一个组织/群里进行思考,同时最大化个人和组织效率的策略。)
8. 关于读书,关于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作者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掌握各门学科,技术,手艺的方法论,这样才能够学以致用,实现能力跃迁。学任何东西,都应该用心去琢磨里面的门道,实现高效学习,快速成长。
9. 人生实现的三个阶段:让人接受你,喜欢你,离不开你。能力不够,或者自我定位太高,态度傲慢,都会让自己无法被他人接受。让别人喜欢你,才能更好的组建团队,形成共享,提高组织效率。让别人离不开你,意味着你已经成为一个团队/组织的核心,灵魂,已经由一个“他用之才”成长为一个“自用之才”了,可以去开创一番独立的事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