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薇说:
说到美学,这么庞大的一个哲学命题,洛薇不才根本就写不出太高深的理论内容来,仅仅凭自身浅薄的一点点理解东拚西凑罢了,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肯定有不妥之处,欢迎拍砖!
"哲学让人心安理得地活着,而美学则可以让人既心安理得又心情愉悦地活着"
01
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百度词条是这样定义的。
但每个人对美学的看法都褒奖不一,网上随便搜搜都是大堆的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抽象的概念,看半天也不知云里雾里,看来美学都是大师级研究的学问,于我们吃瓜群众貌似很远。
可是最近几年美学的概念如春风吹遍江南岸,遍地开花,各种美的概念应生而起,打着美学名义的机构也越来越多,生活美学、服饰美学等应用的最多。
这样的呼声依靠着国力的发展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之后,人们对于精神层次至高追求的必然结果。
审美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获得一种存在的喜悦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促进人性的完善、提升个人修养,从而去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还可以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习培养自己对感官感受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也就是对人生,对生命,对人性,对宇宙,对真善美这样一些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使自己在获得各种具体学科的知识之外,更能获得一种人生开悟的智慧。
02
为什么要提升美感或审美力?
在现在这样一个讲究“美”就是竞争力、没有人愿意通过你邋遢的外表去了解你的内心、第一视觉感官爆炸的时代,不讲究美,不会美则意味着终成时代的弃儿。
木心在论美貌中写道:“人老去,美貌衰败,就是这种表情终于疲惫了。
但是还有一句话:漂亮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
至少能在漂亮的脸蛋被岁月夺走时,还有一颗年轻的、活力的、蓬勃的、美的心(灵魂)
其实除了美是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之外,内在的美则可以指导着你一言一行,一动一静产生着诱人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是你开挂人生的收割机,主动收割着你想要的、想拥有的一切:财富、人缘、地位、名声......
是不是觉得好夸张啊?没有了美,那人就不活了?当然不是,你依然可以活,只不过是苟且地活。
你想要的帅气的老公、漂亮的老婆、优渥的财富都会被打上“特价”的标签。
因为没有了美,连喘气都没有了底气!
03
如何提升美感或审美力?
看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美的理解: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万物,它们自然而然已经是最美的了,所以人能做的,就是以天合天,去向大自然学习才能得到美的精髓。
在道家看来,天真的就是最美的,简约、质朴就是最高的美。
在儒家思想看来,经过规范约束教化后,人被雕琢打磨的像玉一样,文质彬彬、温润的才是最美的。
道家的天真质朴之美,到了儒家这里,就变成了文雅之美。
在儒家看来,文雅的、齐整的、规矩的、才是最高的美,无论是人或是物,都是如此。
到了法家时期,天真质朴、温润文雅让位给了庄严威仪。
在法家时代,庄严的事物,可以带来威仪,有威仪则会让人信服。
从以上不难看出,美在不同时期的标准是不一样,在不同的文化里更是不同。
西方的审美则不必说了,全是一种形式美到表现美的演化过程。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王羲之
这句话的大意是:万物虽不相同,但只要与我的心境契合,便全都新鲜动人。正是因为作者以纯粹之心看自然,才能体会到自然之美,进而才能抒发美、创造美。
也就是说每个人看待同一事物因为心境的不同,自然产生出不同的差异来,同一事物,有人觉得美,有人觉得丑,因为每个人的心的感知力是不同的,所以才会有色彩斑斓、众相万物的世界观。
审美力的提高大概需要借助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
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哲学,就不会有最高层次的审美;如果你的内在空洞乏力,何谈解读美?
一个人的精神领域的丰富层次决定了她生命的高度,也见证了她对天地万物敏锐的感知力,同时对这个世界看尽丑陋之后依然保持天真的纯美之心。
第二:向大自然借力,培养代入感
大自然是最美的,大自然的配色也是人为不了的,一花一草,天地万物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美的存在。
有空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观察它们,把自己代入它们去想像,如果自己是一朵花,会以什么样娇艳的姿态来示众?
代入感是培养感知力的第一步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是庄子故事的一句名言,也说明了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
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所处某种境地有了怎样的知觉,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而对于别人的所处所境则是依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
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自在欢乐,那是因为他自己对于这种状态滋味是有感受的,所以才引发了同样的心理活动。
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才有这种互相感通的感受。这种移情作用可以更好地培养美感的体验。
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常受着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会少了浊气的浸蚀,想不美都不行。
第三:创造距离感来观察
都说距离产生美,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就要把它摆放在适当的距离去观察。
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游时,会惊叹当地一草一木的美,哪怕是残墙断瓦也觉得是一种残缺美
好比热恋中的情人,看到对方挖鼻孔也一样觉得很美是一样道理,写到这,洛薇忍不住狂笑
悟性高的你看到此有没有感悟?如何使感情永葆激情的感悟?扯远了,回来,咱们不是说的美嘛。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适时地培养自己这种时时以旁观者的心态,来观察和体验每天生活的地方,每天见到的人,自然会产生出美感来,也自然可以让你拥有时时产生的新鲜感和愉悦感。
第四:全方位打开感官和认知来感受美的事物
“人是用全面的方式,因而是作为整体的人,来掌握他的全面本质”
上面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人的:视、听、嗅、味、触、思维、观照、情感、意志、活动、生活、这些人的全面本质,如果你能在欣赏美的事物时,同时调用这些本质,细细地、认真地去感知,去代入,去品位。
那么你的审美力就会得到飞速般的提升,因为聚精会神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会爆发超乎想象的力量。
第五:培养关于美的兴趣爱好
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孤独的存在,狐朋狗友再多,人声鼎沸的场合再多,还是会时常被孤独所浸袭。
那种空虚和无力感常常会让你无限诅丧,并迅速地陷入能量下降的悲凉状态。如果此时你会一些兴趣爱好,会有自己和自己玩的高深艺术,那么活着才不会荒凉。
画画、书法、手工、插花、读书......等等,学会至少一门自己喜欢的手艺,在云淡风轻时给自己灵魂来次美的熏陶......
第六、第七.....
时常去看和美的事物,时常去和美产生联接,太多的举动都在你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里,难道不是吗?
因为你的存在,本来就是生命一个美的存在......
关于美学,关于艺术,关于抽象等等,我们也不需要去关注太多高大上的概念、我们看不懂的理论,对于吃瓜的我们来说,最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美的竞争力,如何把美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何通过美带给自己当下的愉悦体验感才是最重要的!
美提升的最终是精神层面的开阔,从而指导着生活中一言一行的艺术行为,把美学场景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带来活在当下的愉悦和喜悦,这才是我们追求美学的终级意义。
过去不可追,未来不可得,唯有当下,才是生命存在的价值。
时时刻刻提升当下转念的喜悦和美感,每个当下都是充盈自在的,那么还有什么可遗憾呢?
你需要美,美也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