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二阶段的第二天,有学员提问,不管事情做好,还是做坏,心里都很不安,似乎自己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却不愿意做,好像自己不配拥有那些好的东西,如果没有做好更加自责,好像怎么都不能享受当下。
歆然老师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为道日损”去剖析,就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允许自我的贬损,不断地允许我们一直在抓取的东西减少,自我概念被贬损,不再想要去维护自我的形象。
只是去给出天赋礼物,给出我能给的,享受给出天赋的过程,而不是透过做这个事情让自我膨胀,维持某个形象。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我的概念,对于我是谁?都要努力的想要去维护,害怕受到贬损,当我们的自我概念越大的时候,就越需要去维护,越大的自我,越需要去维系,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维持着自己的自我概念。
不管是做好还是做坏,都很不享受,做好的时候害怕,我那么的积极,给一个事情,马上就去做了,好像也在维护自我的形象,那做坏了的话,也更加的不享受,当我们在不断的想要补偿,想要证明自己的自我概念的时候,在这样的恐惧中的时候,就会各种的去权衡,去比较,而真正的意识是很安静的,是自己在做的过程中就非常的享受,结果是附带的。
当我们为了变得更好,去做一些什么事,带着某个目的,就是在维护自我的概念,不断的补偿和证明肯定不能够享受,有时候在维护自我形象,自我膨胀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些的满足感,这和在做事的时候就在享受,还是有一些的区别,因为真的在做的时候享受就会放下那个结果,而为了自我膨胀,那些满足感而做的时候,就会关注最终我的结果怎么样?别人是怎么看待我的,事情进展的到底有没有效果?
所以亲密关系,真的是跟醒来有关,不是跟做更好的人有关,但却可以在人性层面可以体验到丰盛和自由,这些是附带的,不是追寻到的。
当我们接受当下的体验的时候,每一个当下都是完美的,当我们拒绝的时候,想要操纵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我们在恐惧里面的时候,就会不断的权衡利弊,得失,好坏,想要得到更多重要性,归属感的感觉,同时也是为了不失去重要性和归属感。
在我们的恐惧和需要里面,我们往往会害怕失去什么,自己就变得不怎么样了,很多时候是害怕自己不够好,不断的想要补偿,想要越来越好,就是想透过自我膨胀,得到某些满足感,而享受天赋,是乐在其中。
天赋其实跟本质有关,是不断的面对自己的恐惧,当我们不去面对恐惧的时候,就会觉得做什么都害怕失去,害怕自己不够好。
在故事里面,相信了头脑的故事,还是把故事当做一个触碰感觉的机会,邀请过程进来的机会,看到内在发生的过程,透过故事,把感觉找出来,穿越脆弱,到达本质,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去给出自己的天赋。
有的时候我们对于孩子都是会基于操控想做对事情,做有效的动作,其实我们停留在想的时候,就把很多的感觉屏蔽了,我们说什么话的内容并不重要,如果是出于头脑说出来,我们就是在操控,孩子也会防卫,做什么可以去防卫我的妈妈,我们在逃避这个感觉,其实这一刻我就觉得很失败,担心和孩子说话说不好,害怕我做错什么,孩子就变得更坏了,当我们想要讲对话的时候,把孩子就推得更远了。
看到有位妈妈在做练习的时候,整个身体都抓住孩子,自己都站不住了,身体会习惯性的反应,想要排斥掉这个痛,自己很害怕做妈妈做的不好,而真正的连接是允许,是欣赏,是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直接去感受那个失败,茫然被抛弃的感觉,让这些感觉在流动。
我们内在安静的,定静的力量,能够支持到孩子内心的定静,看到他就心安,其实就在给她一个空间,自己会去成长,事情是自己解决的。
有人分享说,其实她作为孩子觉得父母不开心,孩子就不敢开心,其实也是因为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的内疚,会有愤怒,自
而我们不知道,就是因为自己的内疚把自己的心关上了。
你是可以允许妈妈不快乐,当妈妈不快乐的时候,不是去抱怨,说教,不耐烦,自动的对妈妈的不快乐就很生气,其实是我们内在的痛,没有被看到,让我们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而作为孩子,没办法面对这位自己的内疚感的时候,错过了很多。
昨天的焦点,抽到的是一位孩子,其实孩子比我们更加的纯真,更加的直接,没有那么多的故事,直接就讲到自己的经验,自己的体验,很害怕被羞辱,被别人欺负,一看到那种看起来比较强悍的人,就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感觉自己小心翼翼去做的事情,会被没心没肺的人伤得遍体鳞伤,看到了那个总是会被欺负的自己,同时,害怕面对强硬的人,害怕因此而受伤,当自己受伤的时候,妈妈习惯于去跟对方沟通,并没有让自己的心得到滋养,所以想这些的时候,内在是一片荒凉,特别孤独。
当他在现场找那个容易被欺负,和害怕去面对的强悍的人,还有自己的妈妈,找这些代表人物的时候,去把那个从小把自己丢在那里,没有人保护的的小女孩找回来。
在我成为副焦点的时候,也看到了小时候那个唯唯诺诺的自己,每一次都跟着哥哥姐,和他们的一些朋友一起玩,自己是那么的弱小,被无端的羞辱,取小名,被欺负,还要去讨好他们,就只是害怕他们欺负,会去做很多自己其实并不想做的事情,看到那个哪怕被欺负了,还要假装没有事,就是那种捂着自己的痛,还要假装没关系,因为那个恐惧实在是太大了,他觉得自己太弱小了,如果他去反抗的话,他就会被抛弃,就会被虐待得更加的厉害。
在他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太不安全了,没有人可以真正的保护到自己,只能牺牲自己的需要,去伪装自己,去讨好别人,才能让自己处于一种安全的假象中,同时,又总是处于战战兢兢,这一次应付了,又不知道下一次会发生什么冲突。
想到这些真的就变成了一个弱小的缩成一团的小女孩,被一群人欺负了之后,只能自己把这些伤痛咽下去,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可以在内心让自己感觉安全,真正能够保护她自己的人,那个时候好希望有一个让自己感觉安全的人,会不断的去靠近,让自己感觉安全的人,同时也更加的相信了自己就是那么的弱小,就是那么的无助,就是会被抛弃。
看到那个完全没有力气,蜷缩一团的小女孩,仿佛就在那些被欺负的记忆里,就把自己给冻住了,就把自己给丢在那里了,没有人去关注他,自己也没有去关注她,就这样把自己的心门给关上了,这样可以让他不要去体验那么多的心碎,那些心碎的感觉,太可怕了,让我自己变成了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因为感受不到自己的感觉,也没办法,去连接到对方的心,很多时候别人生气了很久,自己还不知道。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真的能够看到自己因为把自己的心关上了,完全触碰不到对方的感觉,就只是想要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却不愿意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直接的去感受那份心碎,那份失败,那份不被爱的感觉。
当他在一步一步靠近我的时候,他不是在拯救我,不是在想要我感觉更好一点,是真正的在靠近我的心,每走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要让自己重新站起来也是那么的艰难,但是不管多么的艰难,都愿意去不断的打开自己的心,让那些痛重新流动,去看到那个被欺负的孩子,看到那个被抛弃的孩子,看到那个没有人要的孩子,看到那个不管她怎么做,都没有办法不去面对这些恐惧的孩子。
在一点一点的复苏自己的感觉,可以越来越真实的做自己,但歆然老师在引导,妈妈的存在,就是为了完美的支持你体验心碎的感觉。
那一刻,我看到了那个完美的妈妈,他就是那么完美的支持我去体验自己的心碎,当我还想要去抓取妈妈的时候,还想要妈妈带给我安全感,还在留恋那份短暂的温暖,还想要更多的温暖的时候,我就还在不断的体验那种对我很多好的人,又会抛下我,这种的丧失,那种的心碎的感觉。
在那一刻,不管是作为孩子,还是作为妈妈,妈妈,她有她的人生,孩子他有孩子的人生,而我是独立的,妈妈没有义务要让我感觉安全,幸福,允许妈妈不快乐,允许妈妈她就是那么的弱小,那么的受害,而我作为妈妈,也要允许自己的孩子不快乐,因为这一切都只是关乎我自己,所有人的存在,就只是来支持我体验人类的感觉,那一刻,看到自己是那么样的清晰,那么的轻盈,不再纠缠,在各种关系里面受苦,痛苦是通往幸福的大门,而受苦却是不必要的。
我们在寻觅的究竟是幸福,还是某种我们希望从中能幸福的满足感,幸福和满足,其实是不同的,你或许可以得到某种满足感,但显然无法找寻到幸福,幸福是一种衍生物,倘若一个人所寻觅的是宁静,其实是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当下接受当下就超脱,回到当下就能够体验到宁静,平和,如果我们是想要得到某种满足感,孤立于一个封闭的理念里,就无法从冲突中解脱出来,而这种清楚,明晰,来自于体验。
亲密关系,很多人会理解成为是夫妻关系,而其实她是包括了亲子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夫妻关系,你身边的足够亲近的人的关系,而透过亲密关系的这个门,去到一个与世界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
因为世界只是我们自身的投射物,想要了解世界,我们就必须先了解我们自己,世界不是脱离我们而存在的,我们就是世界,我们的问题便是世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