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忠恕之道丨对于汉高祖刘邦的做法着实不能苟同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圣人思想大放光芒,他周游列国,弟子众多。在其生前,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时间到了汉朝,这个泱泱大国,开始以儒家圣人之道治理天下。提出的“三纲五常”“君权神授”等圣人思想。
说到圣人思想,不能不提“忠恕之道”。所谓忠,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忠的品质,忠于君王,忠于国家;而恕呢,饶恕,意思是宽容,包容的意思,以博大胸怀宽恕别人。而这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行忠恕之道,前提条件莫过于有大海般的心胸度量,没有境界是断然不会行此大道的。若非帝王将相,凡人平民难以企及。倒不是其他意思,缘故古时,只有权贵才有权利处置,有权利去支配发落他人。
《资治通鉴》里面记载,汉高祖刘邦与项羽决战垓下,左后楚军四面楚歌,主帅霸王乌江自刎,至此,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建立汉朝。建国之初,论功行赏,刘邦是按照个人好恶来进行的。对于那些刘邦关系不好的,高祖皇帝是不公平对待的。
当初,楚地人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多次窘困羞辱汉王.项羽灭亡后,高帝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下令说有敢收留窝藏季布的,罪连三族.于是,季布剃去头发,用铁箍卡住脖子当奴隶,把自己卖给鲁地的大侠朱家.朱家心里明白这个人是季布,就将他买下安置在田庄中.朱家随即到洛阳去进见滕公夏侯婴,劝他道:“季布有什么罪啊!臣僚各为他的君主效力,这是常理.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掉吗?如今皇上刚刚取得天下,便借私人的怨恨去寻捕一个人,怎么能这样来显露自己胸襟的狭窄呀!
况且根据季布的贤能,朝廷悬赏寻捕他如此急迫,这是逼他不向北投奔胡人,便往南投靠百越部族啊!嫉恨壮士而以此资助敌国,这是伍子胥所以要掘墓鞭打楚平王身体的缘由呀.您为什么不从容地向皇上说说这些道理呢?“于是,滕公就待有机会时,按照朱家的意思向高帝进言,高帝便赦免了季布,并召见他,授任他为郎中.朱家从此也就不再见季布.
而季布的舅父丁公,也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经在彭城西面追困过高帝刘邦.短兵相接,高帝感觉事态危急,便回头对丁公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吗!”于是,丁公领兵撤还.等到项羽灭亡后,丁公来谒见高帝.高帝随即把丁公拉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是使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就把他杀了,并说:“让后世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
司马光评价曰:汉高祖刘邦从丰、沛起事以来,网罗强横有势力的人,招纳逃亡反叛的人,也已经是相当多的了.待到登上帝位,唯独丁公因为不忠诚而遭受杀戮,这是为什么啊?是由于进取与守成,形势不同的缘故呀.当群雄并起争相取胜的时候,百姓没有确定的君主,谁来投奔就接受谁,本来就该如此.待到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臣服时,如果不明确礼仪以显示给人,致使身为臣子的人,人人怀有二心以图求取厚利,那么国家还能长治久安吗!
因此汉高祖依据大义做出决断,使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身为臣子却不忠诚的人没有自己可以藏身的地方,怀揣个人目的布施恩惠给人的人,尽管他甚至于救过自己的命,依照礼仪仍不予宽容.似此杀一人而使千万人畏惧,考虑事情难道不是既深刻又远广吗!汉高帝的子孙享有上天赐予的禄位四百多年,应当的啊!
很显然,司马光对刘邦的做法是认可的。但是,在下断断不敢苟同,为何呢?当时丁公与刘邦狭路相逢啊,乱世之下,谁又能真正意义的雄霸天下?所以,丁公奉行忠恕之道,放了刘邦一马,之后,刘邦才可以功成名就。而刘邦得道后,论功行赏,对于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却不饶恕,美其名曰,丁公不忠心。我次奥,搞笑!
话说东汉末年,天下纷乱,刘关张三兄弟和曹操打的难舍难分,而关羽被曹操俘虏过,对关羽特别好。等到日后,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那这是不是就是不忠于刘备呢?而其实关羽在历史乃至民间都是忠孝的标签。
对比两件事,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其性质相仿。
怎么说呢,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吧,成为霸主后,才有资本说话。就跟现在的成功人士一样,说什么什么鸡汤的,都是后话了。之所以言之有道,还不是拥有资本?况且啊,世界上并没有是非善恶对错,我们日常的规范是世俗的标签,所谓好,所谓不好,又有什么关系呢?只是相对而言。
刘邦斩杀丁公,实在是没有奉行忠恕之道也!身为天子,丁公何惧乎?对于救命之恩,反咬一口,呜呼哀哉。纵观历史变幻,王侯将相,权贵辉煌,龙撵身边,至今,留存了什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概莫难逃这定律,这规律,这一切!
侯晓斌(2020年3月5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