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哀公:鲁哀公,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好[hào]学:喜欢学习,专心追求学问,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不迁怒,不贰过:不会把愤怒宣泄到不相干的人身上,有过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短命死矣:公元前481年,孔子七十一岁,颜回先孔子而去世,享年四十一岁。清·臧庸《拜经日记》:五十以下而卒皆可谓蚤(早)。
公元前483年,孔子六十九岁,孔鲤死;
公元前481年,孔子七十一岁,颜回死;
公元前480年,孔子七十二岁,子路死。
▲亡:同“无”。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弟子最好学,能做到不迁怒别人,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没有好学的了,再也没发现和他一样好学的人了。”
【学而思】
古人认为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根本,注重道德修养的提升才算“好学”。今日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性教育。
【知识扩展】
明末清初·李颙[yóng]《四书反身录》曰:“学所以约情而复性也。后世则以记诵闻见为学,以诵习勤闻见博为好学。若然,则孔子承哀公之问,便当以博学笃志之子夏、多闻多识之子贡对。夫何舍二子而推静默如愚之颜氏为也?可见学苟不在性情上用功,则学非其学。性情苟不得力,纵夙夜孜孜,博极群籍,多材多艺,兼有众长,终不可谓之好学。”
程树德《论语集释》:“问好学而答以不迁怒不贰过,则古人所谓学,凡切身之用皆是也。古人之学,在学为人。今人之学,在求知识。《语》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不揣其本,而惟务其末,呜呼!此后世之所以少治而多乱,而古今之人之所以不相及欤?”
汪鸾翔作词的《清华大学校歌》第三段:“器识其先,文艺其从。”器识:器量与见识,指人的内在涵养、精神境界;文艺:写作方面的学问,运用文字的技巧。《新唐书·裴行俭传》中有“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是讲我国古时知识分子为学修身的步骤。古人首先看重做人的度量与见识,修成大智大勇,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的境界。至于“文艺”,则只是器识之末。古人这一见解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所谓“文艺”,已不似古人的写作,应指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聪明才艺。(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