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总是相似的,苦难却各不相同。
——题记
当我铺纸着笔写这篇文章开始,历史长卷在我面前如画一般,徐徐展开,然后停滞,定格在我所要叙述的那段晦暗痛苦、残酷凌辱的记忆。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往日繁华的金陵城在六个星期之内,化为人间炼狱。六个星期之内,死亡人数超30万。
或许,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只是一个没有概念的庞大数字。那么我们就对比一下吧,仅仅南京(中国的一座城市而已)的死亡人数就超过一些欧洲国家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平民伤亡总数(英国61000人,法国108000人,比利时101000人,荷兰242000人)。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到杭州,总距离长达200英里 左右。 他们身上的血液总重量可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则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摘自《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即使是世界历史上的残忍暴行也很难有几次在规模与强度上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在南京城的大屠杀。
就更不要说,那些森森白骨在没有气息之前所遭受过怎样的屈辱与磨难——杀人比赛、万人坑、慰安妇……
而正是因为这些反人类的行为足以引起全人类的公愤,日本不敢承认,其实早在二战期间,他们就封锁南京城,开始了粉饰太平,毁灭证据的一系列活动。
甚至于直到今天,日本还拒绝承认南京大屠杀。实在让了解实情的人不免可气又觉好笑,如此行为,恰如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与日本相比,德国承认错误就爽快多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欧洲犯下的罪行半点不逊于日本。
1933年3月, 第一座达豪集中营建立。最开始,集中营的作用并非是用来处决犹太人,而是为了关押危害德国的重刑犯。
然而由于一种“累积式激进”——灭绝不再只是希特勒一个人下的命令,许多纳粹分子也为此尽心尽力,下层的主动性和推波助澜,导致灭绝朝着越来越激进的方向发展。
劳伦斯·里斯在《奥斯维辛:一部历史》一书里指出“战争让一切都朝着激进化的方向发展,集中营也不例外。”
但是同样,他也指出“它建立之初的用意并非如此。与奥斯维辛和纳粹‘最终解决‘发展历史上的很多事情一样,他们都朝着最初没有预料到的方向演变”。
简言之就是集中营在战争中后期发生的一切其实本不该发生,甚至连当时纳粹德国的高层都坦言之从来没有想过要从肉体上灭绝一个种族,这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事。
在这样的地方,合法居民“已经被剥夺了所有政治身份,并被完全还原为赤裸生命”,他们也因此被当做牲口一样对待。人类对牲畜如何予取予求,肆无忌惮的种种行为。体现在同样为人类的生命体上,就是触目惊心。
这是人性丧失的体现,甚至实施者本身就不能称之为具有人性的生命体。
只觉可怕,又觉可悲。
那么日本呢?能不能用同样的缘由去解释日本的累累罪行呢?
当然是否定的。如果说集中营是由于极权主义控制下的“累积式激进”推动的“不得不”。那么南京则是日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为什么我下了这样的结论?因为其实日本也知道,这段历史永远不能重见天日。虽然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是错误的,但是迫于国际压力,总要做出些妥协。
而这些所谓的“不知悔改”。究其根本,源于日本的历史。日本奉行武士道精神,即为主人效忠而死,是武士一生的荣耀。这种精神在那个时代的体现就是为国捐躯,无上荣光。
试想在这种思想的熏陶教育下,战争中死亡的那些日本武士怎么可能不受到日本军的尊崇?且不说日本国民自小灌输的就是种思想,更何况即使有非常正直的日本国民,他们又可以从哪里了解到这段历史呢?
别忘了,日本不承认。他们打从大屠杀期间就开始试图彻底掩埋这段历史。乃至后来篡改教科书,甚至于,不管你相不相信,在欧美各国流传的世界历史上, 对于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都是一笔带过,甚至有的书籍在描写二战历史时没有只言片语用来叙述南京大屠杀这一残酷到让人无法忽略历史事件。
所以不是说外国国民就如何如何冷漠以对。群众一直都是被蒙在鼓里的。试问你如果不曾了解这段历史,你会凭空产生那样强烈、直观的情感吗?答案是否定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日本是个傲慢的民族,同样他们非常记仇。
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他们有外界联系本就不密切。由于更早的时代日本的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新技术无法流传,日本的科技远逊欧美各国。
所以在美国以强势姿态登陆日本岛,日本被迫开放。在当时长枪大刀的日本眼中,被神奇的蒸汽深深震撼的同时,此次蒙羞也在其心里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也定下了日本以后的战略:师夷长技,徐图复仇。
于是这段历史的链条就搭设完成,在相近的时间,一个自欧洲,一个自亚洲,命运之轮开始了缓慢转动,结果早在开始就已经定局,无非是到来的时间问题。
曾以为,幸福是相似的,苦难也亦然。当我对比了同样残酷至极的南京大屠杀和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例的纳粹集中营。我发现缘由也不尽然相同。
总而言之,学习历史,铭记历史是为了分析根源,不再走同样的道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希望这篇文章为例,以后能够更为客观理智地分析对待历史,追溯历史根源,用清醒的头脑去爱国,去对待外交,不盲目轻率下结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