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喜欢围着家门口的那颗桑树跑来跑去,枝叶错落间,童年和洒下的阳光一起赛跑。那时的世界,很简单,简单到一盘酸酸甜甜的桑葚,就能承载整个初夏的记忆。
我本身就是肾阴虚体质,头发枯黄,整个人都干瘪瘪的,像失了水的小树苗。所以每到夏天的时候,我的中医老师就会嘱咐我吃一点桑葚。桑葚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补益果,女孩儿可以经常吃,对于缓解身体干瘦,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口渴咽干很有效果。
春天一来,我就在等待着桑树结果。大概是由于天气冷的原因,今年的桑葚季来得特别晚,盼着盼着终于赶在春天的尾巴去市场买到了它。熟悉的摊位前摆满了新鲜的桑葚,大颗饱满的果子泛着亮晶晶的光,诱人极了。
桑葚,天生的补益果
▼
在《滇南本草》中记载桑葚“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不难看出,早在古代,那些爱美又懂得保养自己的女人就开始吃桑葚了。
桑葚,入口味道甜中带酸。具有滋阴养血、生津润肠的功效,《随息居饮食谱》道桑葚可“滋肝肾、补血液、祛风湿、健步履。”很多古籍中补肾的方子都少不了它,如果你平时常常手脚发热,头发枯黄,骨瘦如柴,皮肤干燥,这种情况就是肾阴虚,特别适合吃桑葚。
鲜桑葚性寒,吃多了容易拉肚子,我一般会在食用后泡一杯生姜水或者红糖水,暖暖胃,让自己元气满满,精力充沛。
桑葚膏,是桑葚的最佳吃法
▼
聪明的古人会把鲜桑葚熬成膏来吃,用加热的方式,一边能暖胃去桑葚的寒,一边还能保留它的强大功效。
桑葚膏的熬法有多种多样,可以加蜂蜜也可以加白糖。而我把桑葚和红糖相结合,又加上了陈皮来熬制。陈皮可以理气健脾,化中焦之浊气,中焦疏通之后,上、下焦可以顺畅地沟通。
红糖补心血,桑葚补肝肾,心和肾是一体的。补肾的同时,把心也补起来,这样就可以引上焦的心火下行,温暖下焦的肾水。让身体正常地运行起来。
把新鲜桑葚熬成膏,更容易保存。《食宪鸿秘》:“桑葚熬膏,更妙,久贮不坏。”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白天买回来一盘桑葚,到晚上或者第二天如果还没吃完,上面就会长出细细的白毛,导致无法再食用。就算你将它们晒干,也会在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发潮甚至是生虫。所以将它熬成膏状,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保存作用。
桑葚膏的制作方法
▼
食材:
新鲜黑桑葚500g、红糖稀3-5勺、陈皮15g
步骤:
①将新鲜的桑葚用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再用清水冲洗5-6遍,用剪刀去除桑葚上的梗,再将桑葚不加水打成汁。
由于桑葚是很由很多密集的小果实串联在一起的,而小果实比较脆弱,稍微用力就会把皮弄破,更不好清洗缝隙里的细菌,所以先用淡盐水浸泡一会儿。
②将陈皮用开水浸泡半分钟,再剪成丝状态。在桑葚汁里加入陈皮,一起熬煮到浓稠。
熬煮的时候先开大火,直到水开后锅里冒出黑紫色的气泡,空气里弥漫着桑葚的清香,再转小火慢慢熬煮。等到桑葚和水变得粘稠,用勺子舀起不再有滴落的液体,这个过程大概需要20-30分钟。
③加入红糖稀,用筷子搅拌将酸甜口感充分融合,红糖完全融化后,关火起锅。
刚刚熬好的桑葚膏是液体状的,比较稀,这属于正常情况,等到温度降到常温自动冷却后,就会变成膏体。
④将桑葚膏装在干净无油的玻璃杯里,放入冰箱冷藏,可以存放3个月。
桑葚小贴士
①关于桑葚的挑选
桑椹有黑、白两种,鲜食以紫黑色以补益上品。中医认为黑桑葚性微寒,入心、肝、肾经,为滋补强壮、养心益智佳果。在挑选桑葚的时候,应该挑选黑中透亮,个大,颗粒饱满,厚实肉厚,色紫黑,没有出水,比较坚挺的。
②关于桑葚的颜色
桑葚很容易脱色,在制作过程时可以铺上了一层桌布,以免弄脏桌子。而且吃完之后可以用盐水漱口,来祛除黑渍。
我曾在书上看到一句话“酱是料理之魂”。关于桑葚的吃法多种多样,可以鲜吃、晒干或者做成膏状,但我唯独觉得膏状能带给人一种治愈人心的温柔。把新鲜的食材熬煮成浓郁的酱汁,再放到冰箱里贮藏,想吃的时候就拿出来品几口。作为主食的配料,它多了一层滋味的厚重,又能留下一些季节里的味道,也算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好体验吧~
做完桑葚膏之后,我把它涂在刚买的切片面包上,为自己泡了一杯玫瑰茶,温热的茶水与果酱面包在唇齿间相遇,甜蜜被发酵,日子的美好也在面前铺展开来。果酱爱上面包,感动很美妙~
喜欢春末夏初的四月,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也许只是因为能吃到最新鲜的桑葚。也越来越感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是多么得神奇,一串串可爱的小果子,在应时应季,呵护你的身体,抚慰你的心灵,吃着吃着,就能找回一个元气满满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