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院是最有魅力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唯一的休闲娱乐场所。
镇上有林、地、铁三大系统,每个系统都建有自己的电影院,且每个电影院都设有超过千人的座位。其中地方电影院最大也最破,却是场次最多、场场满员的影院,因为别的影院都是随着地方电影院配发放映的,所以来一个片子得由地方首放第一场。
除了三家大的,许多单位都有大会议室,这些大会议室经常有小放映机偷偷的放电影给自家职工看,以示本单位的优越条件。
旗里的流动放映队每隔一个月二十天的也来镇上,要么在某个学校院内,要么在某生产队院内,要么在镇外桥头的大河边草坪上。
镇上那时的人口最多,大约有四万人,在籍的有不到三万,居住在镇西北盲流屯没户口的不下八千,他们大都是内地农村孩子超生躲避计划生育的惩罚而逃到这里来的,再就是来下乡的那些远乡的知识青年,还有差不多三千人的支边的生产建设兵团。
电影,这唯一的消遣成了镇上所有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三家电影院每天滚动播放,从上午八点到晚上十点,从不间断;影院里座无虚席,电影票头一天预售一空,有的片子更是一票难求。
寒暑假里,几个学校的数以几千计的中小学生不分场次的混在影院里,有的口袋里没有买票的一角钱,就在刚开门放人时趁乱钻进去,放映中影院管理员用五节电池的大电棒在场内搜寻逃票者时,越小的孩子越好躲藏。
我们家有幸和地方大电影院的放映员张哥住前后院,不但不愁买不到票,而且总是买第八排横道上最中间的好位置。
在八部样板戏轮流转的时候有一批新片子也不错,《闪闪的红星》、《侦查兵》、《三进山城》,还有翻拍的《南征北战》、《渡江侦查记》,教学片《地道战》、《地雷战》等是男孩子们百看不厌的,其中的好多台词都在他们的游戏中流传着。
好电影如潮水一般每日更新甚至整年都不重样的涌现,是在改革开放之初那几年,“文革”时被禁放的电影通通都搬了出来,谓之“解放片”,一时间看不过来了。
电影院前面的广场是最热闹的所在。里面放着电影,外面同步播放着影片的音频;等看下一场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转来转去的打听谁有多余的票,偶尔有人拿了多余的票来,不用说一个字,只把票一举,立马就被人围住;光场的边角处是卖瓜子、卖冰棍的,瓜子是论茶杯卖,冰棍分带包装纸的和光定的。
这些最热闹的场所也是人们最容易爆发情绪的地方,因为年轻人多,而且有外地来插队的知青、生产兵团、农垦部门的,有时大家一言不合,就老拳相向,镇卫生院一年处置红伤病患总得有那么几十起,却没有很严重的伤害。
夏季里最晚的放映得说是某大院里的露天放映,因为昼长夜短,天黑到可以清楚的看到银幕上的人影得等到晚上八、九点钟,放映中由于是单机,每一卷胶片放完,就得断片换卷,如果是在河边草坪上放还得用发电机发电,往往看完一场电影就是半夜了,有时赶上上下两集的就得后半夜一两点钟散场。
……
唉,当年事,写不尽,道不完,如梦如幻,想来感觉竟有些不真实,而我,我们很多人,确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
那也算是一个辉煌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