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十三则: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直译: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庄子心得:
有子在这一则论语谈的还是信用、恭敬、忠诚等内在方面,重点是外用,即交际。说实话,理解起来比前几则有困难,甚至困惑,不知从哪个角度分析。那就从句子、字面分析。或许能找到一些切入点。
仔细分析这句话,虽然是三句独立的话,没有承接关系,但每句话都是条件句。所以,先断句去理解: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下面逐句分析:
1)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句翻译的重点在于“复”字,有的解释为践行,也有理解成“回复”、“答应”。个人觉得钱穆先生解释的“反复,即践守所言义”比较准确。这一句意思是如果与人约而求信,必先求近义,那才去践守。“言不信,行必果”,孔夫子认为,自己说的话,就一定要做到,这是信,信又有大信和小信,只有近于义的信才是大信,必须践行,不关义的信是小信,可以破例。可见,义是在信用之上,在交往中多么重要。
2)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这句相对强一句好理解,意思恭敬当然是好,但要符合于礼,才能远离耻辱,如果恭敬的很肉麻,类似“巧言令色”,不符合礼,那离耻辱就不远了。
3)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也有难点,在于“因”字,有的理解成“婚姻”,也有的说成“抬举、推崇”等意思,个人倾向于前者,即外亲无异于一亲。现代话说,舅舅、外公外婆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叔叔一样亲,如果不失亲近,也等于宗。
有子的三句话重点谈朋友交际、亲人交往,还是很受用,但随着年龄、阅历,认知不同,对这三句的理解也不一样,但古代先贤还是为如今的我们应该如何交际,以什么准则,都提供了一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