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块石头或一朵石头之上的云是寻常的。
没有一个白昼和白昼之后的夜晚是寻常的。
总之,没有一个存在,没有任何人的存在是寻常的。
---辛波斯卡
1.自我压抑是怎样的状态?
生活中的我们,出于种种顾虑,经常会在自我与实现之间选择做出让步和妥协。
因为我们清楚,也许不是在所有场合都适合完全展露真实的自己。
青年作家蒋方舟曾在一档公开栏目中说道,自己虽年少成名,一直扮演着别人家的好孩子的角色,但为了维持好这样的“人设”,她需要在很多时候委屈自己,去做根本不想做的事。且在之后很长时间,都抹不去这样不断压抑自己所带来的困扰。
这就是造成不断压抑自己的原因之一
——趋利避害
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想吃到糖,就必须乖、听话,做到满足大人预期的事情之后,就能被奖励自己想要的。
反之,如果随性坏了规矩,那么大概率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甚至还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这样不断压抑自己,久而久之,习惯了趋利避害,渐渐养成了“讨好型人格”。
在日本小说家太宰治所写的中篇小说《人间失格》中,主人公叶藏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他从小就和别人不同,害怕人类,却又能敏锐的洞察人心,于是他通过伪装真实的自己来博取他人的欢心。
偶尔能在自己身上看到叶藏的影子。
因而,会在学校里变成勤奋的学生,在家族亲戚之间做一个温顺的晚辈,在各种社交场合中规中矩。
这些由社会期待组成的人格面具成了必不可少的社交礼节和自我保护。
这就讲到了压抑自己的原因之二
——社会潜意识(social unconscious)
所谓社会潜意识,是指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
弗洛姆认为意识是文化的产物,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结果,而特定的历史文化则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多数人所共同拥有的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等,这些都被称作社会过滤器。
而压抑则是通过这些过滤器来完成,不为社会所容纳的则被压抑而成为社会潜意识。
2.自我压抑带来的影响?
习惯了用讨好型人格来处理社交的人,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我。
躯体和内心开始两极分化,也许会形成两个自己。
一个是十岁就比成年人还成熟的自己,一个是就算20了,身体里还有一个小孩子的自己。
这样的分化会导致很强的不确定性,思维也会形成分裂的两个声音。
表面上的自己,中规中矩的应付着世界。
实际上内心里的小孩子,早已按耐不住对生活的热切,对梦想的渴望,对世界的好奇。
但是为了维持好自己的人设,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压抑着自己,任由那副面具不断侵占着自我的领地。
久而久之,行为和思考都开始由那个社会化的成年人来控制,这就将导致自我分化程度降低。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个体是受理智还是受情绪支配的能力。
自我分化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把自我从他人那里分化出来,另一个是分辨理智过程和感受过程。
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个体,其行为只能依据情绪反应,容易依赖他人,容易产生融合状态,在处理问题时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缺乏理性的判断。
对于习惯压抑自我的人而言,处理问题时一旦发生一点不在预料之中的差错,其自我价值认同感将会无限降低。
所思考的问题,往往首先建立在自我妥协的基础上,通常考虑的是别人需要我怎样,而不是自己想要怎样。
在这样低自尊的形态下,慢慢遗失充满生命力的自我,对自我的低认同感也将扑灭对生活中许多事情的热情,渐渐形成抑郁倾向。
可以说,自我压抑带来的不仅仅是对自我的囚禁和消耗,还有对世界的淡漠和分离。长期而言,可怕的并不是无法选择自己喜爱的道路,而是发现自己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喜爱的心情。
3.如何摆脱自我压抑带来的困扰
长期压抑,活在陌生的自我里,积累下的委屈或是愤怒会产生强烈的反击力。
坏的结果我们都不想看到。
那么,不妨适当与自己和解,适当去接纳这个世界。
父母期待的成就,按部就班的生活,世俗规定的成功。自我异化的人,带着的面具在层层的社会规则中越来越厚,当它渐渐遮蔽了真实的自我时,我们开始放弃区分我们的目标,究竟是外界施加的要求,还是真实自我的渴望。
因此,接纳自己的第一课就是,学会独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要更多的关注自己在一个阶段里内心真实的感受。
在与世界和解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尤为重要。
我们倾听自我,也要面对外界的要求。
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不意味着就要将所有的外部要求隔离在外,大多数人都是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我们不迁就,也可以向外界适当表达出自己的诉求,通过温和暗示等方式,在不为难他人的基础上,多照顾自己的感受。
从而一点点的重建自我,一步步学会与世界和解,在自己热爱的事情里面找回那份纯粹的快乐,给真实的自我创造空间。
最后,希望每个曾压抑自我的人都能与内心的小可爱握手言和。
References
Jaeggi, R. (2014). Alien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obinson, O., & Smith, J. (2010). The Stormy Search for Self in Early Adulthood: Developmental Crisis and the Dissolution of Dysfunctional Personae.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38(2), 120–145.
科里著,谭晨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The Authentic Personality/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ceptu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henticity Scal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5(3), 385–399.
KnowYourself/一个不断压抑自己的人最终会怎么样
编辑 ▏叙知
排版 ▏叙知
图源▕ 部分网络 侵删
— END —
叙知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可联系公众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