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文章仓仓与大家分享了云南“人少景美有历史有美食“的古镇系列之和顺、建水。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回头看看哦。
今天仓仓跟大家分享的这个古镇,位于大理,但却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理古城。而是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白族历史的文化名镇。它叫喜洲,喜洲古镇位于云南大理的北部,西倚巍峨苍山,东临湛蓝洱海,隋唐时期被称为"大厘城",南诏时期"十睑之一"。
它是滇藏茶马古道上一颗低调而生辉的明珠。名气虽不及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但洱海边通透的阳光却将她照射得明丽生辉,洗濯得清新脱俗。
1941年冬,客居昆明的老舍经大理北上来到喜洲,对这个洱海边的古镇赞叹不已,在《滇行短记》里这样写道:“ 喜洲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依面的市镇.....道很整齐,商店很多。省图书馆,馆前立大理石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警察局,省像王宫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柱。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
一到喜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枝叶繁如盖的大青树,高约十二三米。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的象征,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
喜洲村头的这两棵树,年代已经很古老。两棵树一阴一阳,一棵萌发另一棵落叶,周而复始,交替繁荣;一棵结果另一棵永不结果。
劳动间歇时,村民常在树荫下的小憩;“绕三录”的长蛇阵般的队伍要绕着它狂着它狂欢;就是村上的人死了,送葬的人群也要朝着它绕一周,并把纸幡插在树下烧毁,藉以寄托死者对村庄的依恋。
大青树下,几只雪白的鹭鸶在湖面上时而嬉戏亲昵,时而竞相游动。远方错落有致的雪峰,映在碧绿的湖水里,煞是好看。
从正义门进去,88院白族民居建筑闪烁着白族建筑工艺熠熠之光。走在青石铺筑的路上,徜徉在古镇温润的意境里,在诗意中感受时间的恍惚。
以四方街为中心的民居,白墙黛瓦,黑得坚决,白得透彻。白墙素画,浸润着草木的青涩味道与丹青意境,檐角流泻下来的阳光,擦亮了朦胧的记忆。斑驳的青石墙壁中,印证了喜洲昔日的繁华。
“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 便可以洗菜洗衣……有像宫殿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栋。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这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喜洲。
喜洲建筑
喜洲古镇内有独树一帜的明、清、民国乃至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这些鳞次栉比的民居庭院,古朴典雅、大方实用。
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却又格外幽深古朴,每一栋宅院都仿佛有一个叙说不尽的故事。
远远望去,整个小镇就像一座古朴典雅的城池,又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博物馆。
独具特色的造型,几近完美的结构,给人一种庄重雄浑而又不失轻巧灵透,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质感和美感。
这是喜洲的白族民居里非常精彩的飞檐斗拱,典型的三滴水门楼制式,下雨的时候,雨滴会经过第一、第二飞檐,然后才滴滴答答地落至地面,这也意味着财源滚滚。整个门楼上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彩色雕花,十分好看。
街头,经过岁月洗礼的正义门楼,守望着巍巍耸立的五台峰。穿过古镇,犹如穿越了历史的时空隧道,让人仿佛找到了南诏古国的神韵。
随便走进哪户人家,不是白族民居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就是“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六合同春)"、"走马串角楼" ;不是门楼上遍布着石刻,就是房檐下饰满了木雕。
注目照壁上琳琅满目的题字,主人家的姓氏一目了然,“清白传家”为杨姓,“琴鹤家声”为赵姓,“邾封鲁绪”自然是倪家大院了,这些别具匠心的文化,把喜洲人文背景钩织得异常和谐自然。
主人们通常并不介意不请自来、东张西望的陌生人。他们有时还会放下手头的活儿,笑嘻嘻地告诉来客,门前的牌坊寓意何在,堂前的牌匾又从何来——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着并不遥远的历史,那些茶马古道上马帮如织的岁月,那些喜洲商帮叱咤风云的往事。
这些民居,大多是昔日喜洲商人“荣归故里”建造的。当年,它们是喜洲人的门面。也就是说,哪家的房子越漂亮,主人家在外面挣的钱就越多。
今天的许多中国商人,习惯了在国内赚钱、到国外定居,这似乎渐渐成为一种潮流。
但在过去恰好相反,商人们普遍在外经商、回家置地建房——山西商人如此,故而有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安徽商人如此,故而有西递、宏村;喜洲商人,也是如此。
喜洲商帮有个特点,大多出身寒微,白手起家,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
于是,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这座堪称弹丸之地的边陲小镇上,从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留声机到后来的收音机、自行车、小汽车,凡是时髦的东西几乎一应俱全。“小上海”的美名不胫而走。
与晋商、徽商如出一辙,喜洲商人的原始资本也不是慢腾腾窝在家乡攒出来的,而是天南海北淘来的。其中,大部分来自滇藏茶马古道。
严家大院
漫步喜洲街头,当地人说,不去严家大院看看,那是白来了喜洲。
严子珍花费一生的光阴,凭借茶马古道的密匙,创立起“永昌祥”商号,创造了一个少数民族儒商的商业传奇
严家大院位于喜洲小镇中央,始建于清朝光绪32年。占地2500多平方米。这是一座多个院落套连的深宅大院。
走过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一进四院,就看到由北而南的两院“三坊一照壁”、两院“四合五天井”。
四个院,以“六合同春”和“走马串角楼”连贯成为一个整体,“三坊一照壁”由三幢青瓦木楼和一堵照壁围成。
院落之间有漏角、天井,四通八达,仿若迷宫。
面向天井的门窗、板壁全部都是镂空的雕刻,或喜鹊报春、或春耕秋收、或雄鸡报晓……抬眼处,房屋处处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绚丽多姿。
曲径通幽之后,是别有洞天的另一个“四合五天井”大院,最深的后院则悄然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
这别墅洋房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内设地下室、阳台、走廊、落地玻璃窗,四周花木盆景,环境幽雅别致。虽经岁月的洗涤,红色的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风华。
三道茶
谁道人生好滋味,一苦二甜三回味。大理白族三道茶,便是借茶喻世的独有茶道。
严家大院里有一个演出的小礼堂,大概有两百个座位,主要是进行三道茶表演。
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敬客,这是一种高尚的礼仪。
第一道茶,选取较粗、较苦的茶叶装进小砂罐用文火烘烤,再冲滚烫的开水。此茶虽香,却也很苦,称之为“清苦之茶”。
第二道茶,加进红糖、乳扇、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叫做“甜茶”。
第三道茶有蜂蜜和4至6粒花椒调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还夹带一丝麻辣味道,便是“回味茶”。
“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人生的历程和真谛,“三道茶”的工夫就是让人体味人生的全过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题名坊
喜洲自古以来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重镇,有悠久的经商历史,是白族工商业发展的摇篮,清光绪年间,形成了驰名三迤的 "喜州商帮”。孕育了以 " 严、董、尹、杨 " 四大家为首和 " 八中家 " 、 " 十二小家 " 的民族资本家。
四方街高高的“题名坊”上,喜洲商帮“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目注被千万双脚板打磨得光亮的青石,把一段幽深的历史融凝进去,平仄我潮涨潮落的思想。
蝴蝶泉
蝴蝶泉面积50多平方米,为方形泉潭。泉水清澈如镜,有泉底冒出,泉边浓荫如盖,一高大古树,横卧泉上,这就是"蝴蝶树"。
每年春夏天之交,特别是4月15日,蝴蝶树芬芳引蝴蝶。大批蝴蝶聚于泉边,满天飞舞。最奇的是万千彩蝴蝶,交尾相随,倒挂蝴蝶树上,形成无数串,垂及水面,蔚为壮观。
蝴蝶泉奇景古已有之,明代徐霞客笔下已有生动的记载。郭沫若1961年游览时,手书"蝴蝶泉"三个大字,刻于泉边的坊石之上。
相传很久以前,蝴蝶泉原名为“无底潭”,关于这座古泉,有个凄美动人的传说:
苍山脚下有一对青年男女,名叫“霞郎”和“雯姑”,这对青年经常在泉边约会、对歌,深深相恋。未料年轻貌美的雯姑竟被大理城的虞王所觊觎,虞王不顾雯姑的强烈反抗硬是把她抢到了府中,欲娶其为妾。霞郎得知雯姑被抢的消息后,费尽千辛万苦把雯姑救了出来。虞王岂肯善罢甘休,他带领众家丁穷追不舍,意欲加害霞郎,拆散这对鸳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霞郎和雯姑,在走投无路之时,双双奋不顾身跳入泉中以身殉情。后来,他们化作一对彩蝶,每天在泉上翩翩起舞,形影不离。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无底潭改称为“蝴蝶泉”。据说,雯姑和霞郎化为蝴蝶的那一天刚好是农历四月十五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名为“蝴蝶会”。每年蝴蝶会期间,正值初夏时节,无数的毛毛虫由蛹幻化为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上下翻飞,“首尾相衔”,从合欢古树的枝条上一直垂到蝴蝶泉的泉水上,成为延续数千年的蝴蝶盛会。白族青年男女则来到蝴蝶泉边,唱歌跳舞,纪念这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
徐霞客当年在他的游记里对蝴蝶泉这样描述,“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冽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喜洲粑粑
用麦面做成,无论甜、咸,制时皆用上下两层炭火,将锅内油炕着的粑粑慢慢烤黄,烤香直至烤酥。
因此,喜洲粑粑的香酥而又软和受人喜爱,且层次分明,宛若苍山十九峰十八洞,美色可餐。
大理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种色、香、味均佳的麦面烤饼,是大理城乡的一种风味小吃,以喜洲白族传统 粑粑最为有名。
小麦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发面相当讲究,要加适量上碱,揉透,再用精油分层,撒上葱花、花椒、食盐为咸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红糖包心为甜味。
做成圆形小饼后,一次6个,咸甜各半,整齐地摆在一块圆形砧板上,再用油刷在饼子朝上的一面刷上一层香油,然后放入油锅中烘烤。 大约十分钟后,一锅黄灿灿、香喷喷、又酥又脆的"破酥"出锅了。
周城扎染
在喜洲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周城。周城之美,不仅在于风光,也不仅是蝴蝶泉与那个凄婉动人的传说,更重要的是,这里总飘浮着一股灵秀与智巧交织而成的动感,一种牵动人内心的淳朴和厚实。
而这,又与这里随处可见的一块块蓝白相间的扎染布所营造的氛围不无关系。
大理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扎染选用纯棉布、麻纱等为原料,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蓼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其中板蓝根居多。
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加工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
时,先在白布上按照印好的图样采用不同的扎染针法进行扎花,然后将缝扎好的布放入自制的染料中反复浸染,浸染到一定程度后,取出晾干,拆线漂洗,便呈现出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
由于在浸染过程中,花纹的边界受到染料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别有一番韵味。传统大理白族扎染主要以白、蓝两色为主,近年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
作为一个白族聚集的村落,喜洲到今天还依然以白族居民为主,走在街上总能看到穿着白族传统服装的村民。
喜洲古镇的街道以石板铺路。街道两旁挤列着一排排店铺。经营着很多传统手工艺:缝纫、制鞋、银饰、编花、刺绣、制面食品、木器、修理等等。叮叮当当,琳琅满目。而这些手工艺,已经在到当地叫卖了上千年。
从清晨到傍晚,周围村子里的农民渔家和衣着鲜艳的白族姑娘,挑着蔬菜、鱼虾、禽蛋、乳扇、豆粉摆摊穿梭,搅得空气灵动活泼。
行走在喜洲古镇,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喜洲的盈盈灵气,在茶马古道的古韵中,孕育了一代代贤士良将、文人墨客。
时光的桨声渐渐远去,喜洲古镇却还是老样子,安逸、宁静、古朴。走累了,在四方街找一个小店坐下,喝一杯酸梅汁,吃几片香脆的烤乳扇,或者来一根儿时记忆的老冰棍,时光就会变得悠缓起来,静静地忘了时间,沉浸在美好的享受之中。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啦!
欢迎各位小伙伴评论转发哦~下一期仓仓会给大家带来更精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