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周末去上一个培训课,我身边坐的是个挺年轻的姑娘,一直很勤奋的运笔如飞,几乎将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抄在自己的小本本上,每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她奋笔疾书的背影,都好像回到了高三。
由于课堂上常常需要小组讨论的缘故,我和她比一般同学熟稔,第三周下课的时候,她拉住我,欲言又止,“我下周就不来上课了...”。
“怎么这么突然?”我问。
“我觉得老师讲的东西,我自己上网查查多数也都能查到,这课太贵了,还不如我自己在家学学,这周还能全额退费呢”,她说。
“网上的信息那么繁杂,你要是自学的话很浪费时间的”,我劝她。
“还是算了吧,我现在没钱,就是有时间,如果来上课的话,中午还得在外面吃一顿饭,比自己做贵多了”,她摇摇头,“有时候觉得这世界真是不公平,他们中午出去喝几十块一杯的咖啡闲聊,我在教室里学习,他们的讲义都是彩印的,而我的是手抄,可是并没有什么卵用,我都毕业好几年了,还是这么穷。”
我毫不客气的打击了她,“人家喝咖啡是为了放松,为下午的课程积攒精力,闲聊的内容也不是家长里短,而是行业相关的一些话题。彩印的讲义虽然多花了一些钱,但是层次分明重点清晰,记忆起来也比较快,他们虽然看上去没有你勤奋,但效率却比你高出很多。”
但勤奋无效的时候,再加倍的勤奋也只是投向无底洞的石头,真正出了问题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教育在“财商”这一领域几乎空白,人人都会挣钱,但懂得如何花钱的人却仅仅是少数,要么过度消费,要么一毛不拔。
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是日本作家野口真人的《学会花钱》,野口是日本有名的MBA导师,长期活跃在金融界,先后就职于瑞穗银行、摩根大通、高盛。在这本书中,作者结合了商界和生活中的许多实例,讲述了他独特的“花钱之道”。
小到一杯咖啡,一节课,大到一处房产,如何进行明智的消费,是比节约和勤奋更重要的事。
野口真人按照消费的目的,将支出分为三个钱包,分别是:消费,投资和投机。这三项分类几乎囊括了我们每天的所有花销,那么在进行这三项支出的时候,常见的错误思维方式分别是什么呢?
1. 消费与时间观
曾经看到过一条好玩的微博,说大多数人都患有一种叫做“I want what I want when I want it"的现代病, 科技的发达让我们可以更加便捷的随时随地就满足自己的欲望,可是在冲动消费的时候,我们却很少考虑一个问题:效用与时间的平衡。
举Iphone 7上市为例,你有两个选择,第一,立刻就买,明天就可以使用,第二,下个月刚好会有去美国出差的机会,到时候再买,如果选择第二项,可以比第一项节省约五百元。你会如何选择呢?
持有“现在时间观”的人主张及时享乐,大概会毫不犹豫的出手买下,以便满足自己的即时欲望。而持有“未来时间观”的人则会等待更好的时机。
有趣的是,虽然这款手机的效用不会因为你的消费时间点产生任何的变化,可是即时消费带来的“我说了算”的快感却会让我们觉得立刻得到比等待之后得到的快乐多出很多。
而所谓明智的消费,正是欲望,效用与时间观的平衡。
如果你之前的手机丢失,或是无法使用,导致现在就“需要”一部手机,那就立刻去买,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在等待过程中错过的某个电话,会不会带来更多的损失。
但如果你因为它新潮,时尚而“想要”,那就不妨说服自己等一等。
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合适的消费,培养适度的未来时间观。
2. 投资与折现率
折现率是《学会花钱》中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今年的基本存款年利率是2%,你现在手中的一百元,到明年的今天可能只相当于今年98元的购买力,并随年份呈递减状态。
这就意味着,你小心翼翼放在银行里的存款,在时光的作用下,即便有复利作为屏障,充其量也只能保证它不会贬值,但同时,它也无法衍生更多的财富。
折现率从数据的角度上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钱不是攒出来的。一味的储蓄只会让你手上的现金流变成一潭死水,而只有进行明智的投资才能常保金钱的价值。
同样,在选择“今天投资100万,收益率7.18%,十年后可以得到200万元”的投资方案一和“今天投资100万元,收益率是7.78%,四十年后可以得到2000万”的两个投资方案的时候,也要考虑折现率带来的影响。
在变化莫测的市场和人生中,你不仅需要考虑四十年后的2000万是否真的会比十年之后的200万更加值钱,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时间和效用的平衡。
明智的投资,绝不仅仅意味着如何研究股市的K线图购买股票,或是赶着房地产热囤房出租,它还意味着,如何让你自己升值。
《学会花钱》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般企业里,新人在成为中坚职员的过程中,工资和待遇都在每年见涨,但在接近退休的时候,待遇就开始有所下降,因为他的赚钱能力正在逐渐消失。
想要保持自己的赚钱能力,不让它在时光中打折,对自己的投资就至关重要。
别在最该投资自己的时候选择节约。
你不为智商充值,就得为未来买单。
3. 投机与概率
假设有一种奖券,100张里有一张会中奖,这是否意味着只要买100张奖券,就一定会中奖?
单纯从数字上来看的话,这似乎是个正确的逻辑,可这并不是一个概率上可行的如意算盘。中奖率为50%的奖券,即使抽两张,中奖率也不会是100%,相反,正确的计算方法是用100%减去50%与50%的乘积(两张都不会中奖的概率),得到100%-25%=75%的结果。
按照概率的算法,即使买一百张中奖率为百分之一的奖券,概率的结果也只是逐渐接近63.2%,而无法达到更高。
野口直人在《学会花钱》中提到:
我们对概率的错误直觉常常会让人对风险极大的投机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信心,并因此做出很多错误的决定。
如果你知道中奖的概率只有63%,你还愿意花掉所有的钱去买100张奖券吗?
合理消费,明智投资,克制投机,是《学会花钱》从金融学和心理学角度给出的三项建议。
没有人可以只靠勤奋致富,或者只靠节约发家,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每一分支出都达到合理的效果最大化。
学会更好的花,才能高效的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