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个人签名曾是“不正常特级教师一枚”;作为科学老师,他最喜欢和单纯、不会伪装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一起探索世界;虽是小学科学教师,但他著述丰富,而且很多读来“烧脑”;他的执教轨迹一路南下,成长于武汉,成熟于广州,2015年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深圳龙岗区,一路变迁,其中一个原因竟与喜欢天文有关。他就是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首批主持人、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龙城小学科学老师吴向东。
“课程为王时代,教师是‘王中之王’”
近日,吴向东在沙塘布学校为五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批判性思维的课。他提供材料让学生不断基于证据质疑。50年前的阿波罗登月是真的吗?一节40分钟的课,竟然上了90分钟学生还不愿意结束。这期间的各种烧脑,让学生欲罢不能,时间就这样悄悄流逝了而学生全然不知。其实这是他上课的常态。
为了给孩子们上课,吴老师会花2个小时扫荡超市的角角落落,寻找可以利用的“教具”;他教孩子们一起制作吸管笛,在探究中找规律;用一张A4纸卷成圆筒或方形或其它形状,测试承受力的不同,从中发现秘密;课上发现学生玩蜗牛,他没有批评,而是干脆把学生带到教室外去观察蜗牛,真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发现去教学。“没有按照事先的规划去上课,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程。课程为王时代,教师是‘王中之王’。”作为特级教师,他有这样的自信。“科学教材从设计到出版到发送到学生手里,它可能就落伍了。科技发展太快,10年都难得一变的教材,不去创新,怎么能适应时代?”为此,他呼吁在考评制度上为老师们松绑,让更多的老师有空间做课程创新,让更多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放开手脚,一展身手。
2016年,小学一年级还没有正式开设科学课。吴向东和龙城小学当时的校长黄锦城一拍即合,大胆地率先为一年级开设了科学课。在没有课标、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吴向东带着孩子们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材料“玩科学”。
他不是按部就班的一般教师,所谓“特级”,是敢于摆脱教材的羁绊,深知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教育的人。2017年9月开始,国家要求小学一年级开设科学课,并将其定性为基础性课程。有了课标和教材,吴老师还是喜欢按照自己对科学课的理解,着重于动手“做科学”。“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学生动作思维在认知中的分量!”一年级教材上那些不遵从这个认知规律的内容,他会坚决地舍弃,用他从生活、从学生身上生发的课程来代替。
“不正常特级教师一枚”
2001年被破格评为特级教师时,吴向东任教于武汉大学附属小学。当年他是湖北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但是这些年他却给自己加了个标签——“不正常特级教师一枚”。“不正常”,因为他经常突破制度,更不喜欢把自己变成权威。他特立独行,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尽管前往英国接受海培的教师告诉吴向东,英方教授讲的还是他16年前的“地震研究”教学设计;尽管他13年前在专著《质变与重构——信息时代的科学教育探索》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一些教法,业界还在尝试;尽管每年他都有不少文章散见于《中国教师报》《科学课》等知名报刊杂志。
吴向东还是天文爱好者。他教学生用虚拟天文馆、星图APP等模拟天文,月明星稀之夜约学生一起用天文望远镜看月亮。有一次,他居然带着学生在阴云密布的大雨间隙目睹了日食。深圳市教育局原副局长吴筠曾听过一堂他的天文课,表示“这个老师是用‘大学’手法教小学生”。引导、启发、教方法,吴筠感慨其实小学原本就该如是教。
他带领的鸢尾花团队是自组织的,而不是上级安排的。这个多学科教师团队,“来之则战,战后则散”,团队如同一个开源软件,谁都可以在其中成为“吸引子”。吴向东说:“功利是意义追寻过程中的副产品,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不必强求。”他对自己的学术有要求,对其他人和事则极宽容。
吴向东玩天文也是业余里的行家,曾经让华南师大附小网站排名Alexa国际6700多名,当时做的一次金星凌日全球网上直播,让他们的网站访问量暴增而几近瘫痪。与之相比,12306火车购票网站目前的Alexa国际排名才9300多名。30岁之后他不再带学生参加已经开始功利化的科技比赛,但仍然坚持天文和观鸟。因为天文活动需要大量经费购置天文望远镜和摄影器材,所以他一路从武汉到广州再到深圳。除了深圳对天文教育经费支持力度大以外,一直爱带着学生玩并不断创新的吴向东,追随的无非是敢于创新的土壤。
不要“假实验”,要做真探究
木棉花开了,很多鸟飞来了;木棉花落了,飞来的鸟少了。这些鸟儿们是来赏花呢?还是来找虫子吃呢?为什么开花的时候鸟多呢?……总是耐心等待孩子们自己发现秘密的吴老师,不会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他要让孩子们心痒难耐,细心观察和思考。批判性思维,就是在观察和论证基础上得到锻炼;懂鸟爱鸟的同理心,就在这样不断思考鸟的生活中得到增长。
课改提倡探究、合作与自主,但假探究、假合作和假自主却花样翻新。在科学课上,造成“假实验”盛行。教师做好精心的教学设“计”,指挥学生一步步按照规定的步骤操作,然后安全地得出标准答案,这样的实验就是“假实验”。用吴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用机械的探究步骤进行知识传授”。一个实验揭示一个知识点,这不是探究,而是接受性的教学,与讲授法没有本质的差异。现在流行的一些所谓“好”的科学课,大多如此。吴向东对此忧心忡忡,“假实验”如此顺利,怎么可能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真探究可以带来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对思维的锤炼。“小学科学教育是面向每一位孩子的教育,其根本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科学家和工程师,而是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基于证据的逻辑推理。在这方面,没有哪个学科比科学更有利于达成这个目标。”
敢说敢言的吴向东,有时也像孩子一样顽皮。每当他走进教室,孩子们就会发出“科学课、科学课……”的欢呼声,更有可爱的小朋友要抱一下他,把头贴着他有些发福的肚子。吴老师也很享受这样的亲昵,“科学课本来就是师生一起玩出来的”。
海子诗云,“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花的美好和果的丰盈,吴老师都会像魔术师一样,和孩子们一起“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废寝忘食地用科学去探秘,永无止境。
校长点评
龙城小学校长 阳湘玲:
吴向东老师是龙城小学“国宝级”人物。他突破传统教育藩篱,以独特的理论魄力和理性分析功力,培养人自由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思维力。他注重实践理性,醉心于课堂,用激情点燃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做一名学生喜爱的科学老师”便是他朴素而又隽永的课堂教学追求。在鸢尾花科研团队中,他以成员个性项目为轴心,倡导自由科研,追根求源,得之于心,见之于行,成就个性自我,完成每个成员自我价值的确证,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南方教育时报 2018年4月27日
http://www.sznews.com/mb/content/2018-04/26/content_18973680.htm
记者:刘丽,责任编辑 武堂明 新媒体编辑 吴淼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