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下专题性整体阅读与写作
千江有水千江月,从佛家角度理解,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我把它带入到大语文观下专题性整体阅读与写作中来,就是要说,学生的心中有千江的阅读之水,才能孕育出光照后世的精神明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成尚荣教授说过一句话:语文课堂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向培养“智慧者”。而这智慧者的摆渡人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学生阅读时给出一些方法,使他们完成真正意义的智慧转换!
专题性整体性阅读的方法就是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以阅读促写作,让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核心维度取得更大的进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不断发展!
把它带入到课堂实践中,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胸有一人照乾坤。
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教读课文时对作者是简介,往往一笔带过。学生对名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一张“名片”或者一个名字上,但要把他变成鲜活的写作素材却很难。现在的专题性整体阅读对作者的介绍采取的是集装箱式介绍。以专题人物沈从文为例。过去是整个高中阶段只有一个学期学到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节选,学生每次学习都是从作者简介开始。对作者,对小说中人物的理解总是支离破碎,没有整体的观念,而专题性整体阅读读本,把初高中阶段必学的篇目和需要了解的篇目系统整理到“文心清如水,笔底自从容——沈从文专题”中。围绕作家和作品,注重当代文化参与,设置开放性的研究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语文的广阔天地里自由奔跑,吸纳素养。这样一来,沈从文就成了学生写作素材运用时一个最熟悉的人,不管是他的“星斗其文“的苗乡风情,凤凰传奇,还是他”赤子其人”的卓尔不群、真诚人生。都可以成为立德树人、涵养品格的经典素材,于是整体阅读就和学生写作很好的结合了起来。而这部分内容在2017年全国卷1的高考多词型作文中在向外国朋友介绍美丽乡村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二,匠艺如神变化生。
当一种专题性整体阅读思维形成后,我们就可以触类旁通,自由的给学生提供阅读与写作的范本了。正如特级教师王君所言;在文字中出生入死,死去活来。所以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借鉴专题性整体阅读的做法,面对同一个主题开展群文素材阅读,在学生写作之前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线上的,线下的,名家的,草根的,不同作者,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去阅读,并且从中去汲取语言的,思维的,审美的,价值判断的,谋篇布局的等等各种营养。并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一篇篇感情充沛,材料丰富,立意深刻的作文就生成了。然后教师又可以运用课前演讲、班刊的方式来推介这些学生的作文,并为学生用简书,美篇等创建了不同的公众号,来搭建写作平台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以读促写,来实现专题性整体阅读的终极目的!
第三,细雨湿衣看不见。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无论单篇精读,还是专题性整体阅读,都必须立足于语言的品读和语用的训练。读余映潮、王君、肖培东老师的整合课例,我发现每一节课出现最多的引导语是:请大家自由地朗读……;大家一定要紧扣关键词句来品析;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多文本阅读的终极目的是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运用语言去表达。不难发现,把学生引领到语言的洪流中潜泳,是实现多文本教学目的的必要途径。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凸显。因为固定时间内阅读量的增大,学生只有充分阅读文本、研读文本,才能获得语料的积累、方法的习得、思维的训练,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千万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清浅、细微,语文的美就是生活的美。”所以永远不要忘记语文的根本。先“语”才能后“文”。脱离了真阅读,深阅读的整体阅读依然是“一场语文的狂欢”,读完之后剩下的还是“一地鸡毛”!所以当学生的一颗颗心路过一页页纸时,一定是风雨长亭,我心安处;而不是古道残阳,瘦马西风!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总之用整体阅读唤醒学生心中的千江之水,唤醒他们对语文的持续之爱,孕育出浓厚的生活烟火,点亮照耀尘世的精神火炬,如此,这边是厚实的文本,那边才是思想深邃的人生!
附:专题阅读写作后的学生例文
潜心修故物,古思耀今程
红漆,朱瓦,雕梁,画栋,此巍巍故宫也。时代变迁,斗转星移,故物留就伤,恰逢你,守在故宫修文物,只为古之哲思照耀今人路。
一部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向国人展示了文物修复者们与这些老古董“朝朝暮暮”的日子,从而走红网络,引来众多年轻人对修文物的向往。可是,这些未经世事雕琢的年轻人是否能真正做到潜心静气?他们对这份工作的选择是否源于真正的热爱?我想,对于文物,应怀有一颗平静的心。
所谓修文物,便是修旧如旧,文物即便残缺也是历史,而再造文物便是这个时代的赝品。所以这些残缺的文物的零件,只能修,不能换。文物修复者王津常年就做这一样事情,尽力把零件修好,保存文物的历史价值,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身上都不免沾染了些“老古董”的气息,整个人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可我们眼中的神秘,就是他们手中的日常。纵然时时刻刻与寂寞相伴,但却为此滋长出了自豪!
康德曾说:“既然我已经踏上了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该妨碍我从这条道路上走下去。”人生总有那么一段时光于自己而言如同寂寞长夜,可当我们真正守候到黎明再回望时,就会发现我们对得起这一路的步步珍重,步步谨慎。修文物亦如此,只有潜下心来,耐得住眼前的寂寞,真正使文物的历史价值得以保存,才会使古人的智慧遗留今世,使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
修文物,只是当代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如今传统已成为新潮流,弘扬传统的形式也如机器更新系统般迅速。
经典咏流传中一首《苔》感动了万千中国人的心,“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照亮茫然无措的少年的前程;国家宝藏中以话剧的形式演出商鞅方升的经典片段,其变法精神也一直延续至今,中国,仍在改革中继续前行!可见,经典中寓含着的圣人的哲思,依然为当今时代的发展指引着道路。
先贤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种文化若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得吐故纳新。一种文化若要绵延不绝,更需要坚守自己。故宫守护队队歌里写道“巍巍故宫,竦峙苍穹。雕梁画栋,巧及人工。文华武英,太和乾清。体象天地,寔丽且宏。巍巍故宫,古物攸同。环姿玮态,百代是崇。殷盘周彝,唐画宋瓷。亿万斯品,罗列靡遗。谁其守之?惟吾队士 。谁其护之?惟吾队士!”歌词中“惟吾队士”正是每一位脊梁笔直的故宫人和中国人民为了文物和文化使命对传统的坚守的最好表达!
有着悠久历史的故宫,在花纹精致的砖瓦里,藏着关于文物的故事,和历史一样绵长,和画檐一样精美。简嫃曾言十二字“不记旧人,不解就事,不留旧伤。”对历史文物伤痕的修补,保留其真正的价值,才为不留旧伤。
红漆,朱瓦,雕梁,画栋,此巍巍故宫也。时代变迁,斗转星移,潜心修故物,古思耀今程。
(平泉市第一中学高一一班尹玉凡指导教师: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