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服我十二岁的女儿高兴和我一起去看《乘风破浪》这部电影,是颇费了番工夫的。
一提起去看《乘风破浪》,高兴同学的脸上就写满了鄙视:“妈,难道你没有听人家说这部电影很没意思,既不乘风也不破浪吗?别去看了吧。”话虽这样说,经不过她妈妈软磨硬泡,又以看完电影请喝咖啡为诱惑,两母女终于成行。
说起来也很奇怪,不知为何有此执念——就是要去看看那个从来桀骜永远昂扬的韩寒,他的电影是不是和年少成名的他一样,拥有无可替代的少年感?他的电影会不会也像这世上的大多数人那样,渐渐沾染让人讨厌的成年人常有的浑浊与疲倦?
还好,看过电影,我没有失望。再一次告诉自己:再多人说“作者和作品完全是两码事”也没有关系,你自己总是那么“爱屋及乌”也没有什么不对。这世界本来就如此多元,个体的体验也各不相同。你之蜜糖,我之砒霜,有些作品,它只对某一些特定的个体有意义,这已足够。
人生而自由,又往往身在无形枷锁之中,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判断都有自身的局限。所以,对我而言,这部电影,可能是你眼中的烂片,却是我心中蓬蓬勃勃的春风扑面。
喜欢韩寒,幕后的他内心还是个少年,仍是青春勃发,依然斗志昂扬地向全世界宣战:指责我抄袭是吗?无所谓,我的电影本来就是要向香港的老电影致敬的。何况,他的真诚已碾压非议——为了纪念自己逝去的良师挚友徐浪,为徐浪离世10年祭,他的电影制作团队从去年春季起就走遍全国,访寻徐浪旧友。一部被徐浪的老父亲认定为“只有韩寒拍,我们才答应”的电影,诚意满满。
世人皆独杀,吾意独怜才。他对徐浪的追思,如同他对友情岁月的追逐与向往一样,不可阻挡。他爱聊天,电影里的表达也是如此天马行空、犀利率直,有挡不住的少年感穿透屏幕,向人袭来。
邓超、彭于晏都老大不小了,可是不管他们年纪多大,容貌如何,还是让我感觉到无比鲜活的少年感。朝气蓬勃,充满生机,这就是少年感的前提吧。邓超的眼神永远炯炯,桀骜不驯,一意孤行。剧中彭于晏饰演的徐正太固执得可笑,甚至有些冒傻气,和他们一样的小镇少年“正太帮”的小混混们,一心以为歌舞厅里永远只唱歌,桑拿馆里永远就洗澡,BB机若是囤上一大堆就赚大钱……当徐正太在阳台上大喊“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的时候,他不会懂得,这个世界不但会变,还变得飞一样的快,唯一不变的只有他们的心——只要他们愿意坚持,他们仍然可以保有纯真,永远抱团取暖,永远仗义执言,永远两肋插刀,永远做个少年。
说起少年感,还要提下女主角,不管怎么看,我都觉得赵丽颖的角色可能换给舒淇更为合适,舒淇的美,仿佛是不自知的浑然天成,赵丽颖美则美矣,少了那份灵动的帅气与不羁。
我明白我喜欢这片子的原因,除了对导演和演员的喜爱,更是因为它沟通起我曾经的生活。
在如剧中一样的小镇,我和我的同学,曾经是一样的穿行于灰头土脸街巷中的小镇少年,心中曾有着和徐太浪一样狂妄的想法:或飞檐走壁行侠义,或光耀门楣扬眉吐气……而生活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你呐喊:少年人,醒醒!要活下去先要学会妥协妥协再妥协!!你不肯是吧?来,不着急,让残酷无情的现实碰你个头破血流你就老实了。有多少曾经的少年,在生活的海洋里反复接受着打磨,且低头磨去棱角,且弯腰学会世故,低着弯着,背再也挺不直了,内心也随之佝偻,终于被生活打败,终于退化为那么面目可憎、那么庸俗无聊的自己都看不起的成年人。
我少年时,男孩子还是和电影中一样,喜欢打架,懵懂无知,野性难驯。初中时,街上录像厅里港片正盛,较成熟的大男孩往往自带大哥光环,自觉走路带风。有自称于道上混的“一哥”,可以应同学之邀,随时在教室走廊表演当时无比酷炫的霹雳舞,引来一众老实孩子的艳羡目光;有向来叛逆不服管教,学习成绩却出奇拔尖的大辉,敢于和不讲道理的老师争执,寒冷冬天的晚自习和老师拉扯中撕破了身上的羽绒服,白色鸭毛纷扬开来,漫天作雪飞;还有平时少来上学,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小军,经常逃学混迹于歌舞厅小酒吧,跟着大哥“跑江湖”,若是某日脸上混得多了一两道刀疤,就如得了个可炫耀的勋章一般自豪,上扬的嘴角写着得意的笑意……
时光在走,物是人非,我不知道那些如此莽撞的小镇少年,当他们莽撞地冲入人世,会慢慢地改变吗?会学会接受这人世间的规则吗?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在中年后的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明白人生的意义——一路上又爱又恨,得到又失去,心心念念奔腾而去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去的地方。他们会不会,也会和韩寒那样,曾经一腔热血想要改变世界,而今更愿意默默坐下,给予身边的人些许温暖。
我爱这电影,因为我的心因它而柔软。我知道,曾是少年的你我,生命里都会有春风沉醉的时刻,那时,有电影中一样飒飒的属于年少的风吹过。
不知不觉中,身边的高兴同学已经看得睡着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该懂的懂,该隔的隔。我知道,当少年的风吹过,往事正如昨,你的眼神清澈,那也是我,心里的歌。
请保持你内心的光,有人可能借此走出黑暗。
请保持你少年的风,有人可能借此乘风破浪。
韩寒,我懂了,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