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她正在厨房里做饭,忽然听见从客厅里传来4岁的儿子非常恐慌的声音:“妈妈!妈妈快来呀!” 她一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赶快跑到了客厅。
这才发现原来儿子的手卡在一个花瓶中出不来了,因此痛得哇哇直叫。她想帮儿子将手从花瓶中拉出来,可试来试去就是不行。看着儿子脸上挂满了泪水,她急坏了,于是找来一个锤子,小心翼翼地花瓶敲破了。
费了很大的劲,儿子的手终于出来了。这时她看到儿子的小手紧紧攥成了一个拳头,怎么也不松开。她吓坏了,想难道是孩子的手在花瓶里卡得太久变了形?
等她将儿子的拳头小心地掰开了,这才彻底松了口气:孩子的手没事,他的小手心里紧紧攥着的,是幾枚一塊钱硬币。
这让她哭笑不得,因为刚刚被她敲碎的,是一个价值近万元的古董花瓶。原来,淘气的儿子不小心将几枚硬币扔进了花瓶,他想把硬币取出来,可由于紧紧攥住硬币的拳头大过了瓶口,于是就怎么也出不来了。
她不由问儿子:“你怎么不把松开手,放下硬币呢?那样的你的手就可以出来了,妈妈也就不必打烂这个花瓶啊!”
儿子的回答却是:妈妈,花瓶那么深,我怕一放手,它就跑掉了啊!”
为幾枚一塊钱的硬币,砸烂了一个价值近万元钱的花瓶,这个故事听上去令人啞然失笑。
如是我聞: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4岁孩子身上,但其实这种现象在成人身上却普遍存在——很多人正是由于将手中的东西抓得太紧,最后导致了因小失大,甚至导致了悲剧的产生。当然,彼時手中紧抓的“硬币”,并不是幾塊硬幣,而是其他很多在他们看来十分重要的东西,如:成就、权力、利益、面子、学识……他们之所以紧抓这些“硬币”不愿松手,無外乎两大原因:第一,已经拥有了,就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就要死死抓住。第二,生怕松开手,这些东西就再也没有了,所以恐惧。我们觉得孩子紧抓幾個一塊钱不放,最后导致近万元的花瓶被打碎很好笑,也觉得很惋惜,但我们是否也想过:此时此刻,自己是否也抓着一枚或者几枚硬币舍不得丢弃,结果丧失了更大的發展機會,甚至可能造成不应该有的悲剧呢?
不由想起幾年前風靡一時的一個日本婦人寫的一本書《斷舍離》雖然講述的是如何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但透出的道理卻是人生舍與得的處世哲理。
舍得,舍得,舍、得就在一念之间,舍就是放下,放下也许才能够得到。空杯是一种心态,舍得是经过生活历练之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