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对于日落西山的大清帝国而言,无疑是多事之秋的一年。6月份,两广总督林则徐在虎门销烟,7月份,林维喜案发生(1839年7月7日,英国商船卡纳特克号和曼加勒号上的水手与尖沙咀村村民发生了斗殴,村民林维喜伤重不治,林则徐要英国人交出凶手,英国商务监督义律不肯)。一时间,本已摩擦冲突不断的中英之间战云密布。
9月份,因为虎门销烟而声名大噪的林则徐,决定趁热打铁,勒令在华外国商人签署具结文书,不签不得入港交易。所谓具结,即是外国商人“出具夷字、汉字合同甘结声明,嗣后来船永远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字样。”说白了,就是不走私鸦片的保证书。
走私鸦片在当时虽然是门一本万利的生意,但是客观上来讲,英国商人们更看重的是中国背后广大的消费市场,在他们的想象中,一个有差不多四亿人口的市场,哪怕中国人一人需要一顶睡帽,那么倾英格兰所有工厂都供应不及。这些远比既不道德也不长久的鸦片生意要重要的多,在貌似更大的市场面前,他们更愿意接受清政府的规定,不过因为英国商务监督义律的阻挠和坚持,迟迟不能如愿签署具结。
长时间的对峙,苦的只能是那些千里迢迢而来的英国商人,个别英国商人早已经按耐不住。10月14日英国商船“但麻士葛”号船长弯喇第一个与林则徐签署了具结,保证“永不夹带鸦片”,随即被引入黄埔,进口贸易。林则徐本着“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保护其安全,并传见船主弯喇,面加奖励。这为那些正当贸易的英国商人做出了榜样,不久,部分英国商人纷纷效仿,其他国家的商人也纷纷具结,转而恢复正常贸易。
见到自己苦心设计的同盟策略就这样被林则徐轻而易举的破解了,义律在大骂自己的同胞见财忘“义”的同时,试图用武力胁迫来阻止英国商人的反水行为。11月3日,又一英国商船“撒克逊”号也遵令前来具结。义律恼羞成怒,即派两艘军舰“窝拉疑”号和“海阿新”号自澳门起航赶至穿鼻洋,阻止正报关入口的“撒克逊”号。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当时正率领广东水师战船在穿鼻洋面巡查,看到此情正欲向前查究,“窝拉疑”号竟先开炮,前来攻击。关天培遂令本船兵弁开炮还击,并挥令后船协力进攻。英国侵略者挑起的穿鼻洋海战爆发。
据史料记载,当时参战的广东水师战船有26艘,有的记载是29艘。不论是26比2,还是29比2,中国军队在数量上的优势仍然无法弥补双方实力上的差距,哪怕关天培亲自拔刀督战,清军兵士们战意激昂,奋勇向前,都于事无补。
当时的中国水师舰船,都是中国老式的,即使用了火炮,也只是摆在甲板上,由于火炮发射后坐力很大,水师的船又不大,为了防止相撞,所以一艘船只能摆几门炮,大一点的一般都是船头一门,船尾一门,剩下的都是小炮。施放起来,准头很差,水师装炮,也就是用来吓唬一下海盗,真正的海战,还得靠上去,登上人家的舰船肉搏。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人就是着了对方的道,被郑成功的军队贴身逼了上去,才战败的。但是,鸦片战争时的英国海军,已经远非当年荷兰海军能比。一艘战舰,几十门甚至上百门大炮,都装在甲板之下,多的有几层。船舷之上,尽是炮孔。一次发射,十几门炮齐射。而且,英国的军舰,造得十分坚固,关键部位,都包着铁皮,中国的火炮,即使打中了,都造成不了什么伤害。
对于双方海军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林则徐是非常清楚的,为此,他提前买来了一艘英国商船,将之改造成战舰,装了二十多门炮,但却没有用在水战上,只是供中国水师演练如何登舰,好跟人家肉搏。尽管这样的战法有书生谈兵之嫌,但由于前面有郑成功的先例在,在理论上,也算是中国水师唯一可能取胜的招数了。只可惜,这样的战术,在鸦片战争中根本用不上,也没有人敢用。
至于这场海战的最终结果,参战双方也是各执一词。对于英军的损失,林则徐在向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奏称:“收军之后,经附近渔艇捞获夷帽二十一顶,内两顶据通事认系夷官所戴,并获夷履等件,其随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数计……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而英军自称无兵士阵亡,只有4人受伤。对于清军的损失,林则徐上报有3艘进水,1艘火药舱起火后被扑灭,战死15人,受伤数人。而英军称29艘战船除了几艘临阵脱逃以外,其余全部受伤,几近全毁。
真实的战损统计今时今日已经很难得出,不过根据当时双方海军上的实力差距,大致上也可以推断出,清军应该是损失比较严重的一方,只可惜,在当时的满清朝廷里,已经很难听到真话了,这点连林则徐也不例外。(日后人们发现了林则徐当时的日记。关于穿鼻海战,林大人是这样记载的,从海中捞取的“夷帽”并认定“毙敌”的人数是十一个,但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却变成了二十一人。这多出来的十人无疑是林则徐有意加上去的。)
11月3日的穿鼻海战,英军虽然退出了穿鼻洋,但没走远,转而攻打九龙官涌炮台。4日、8日、9日、11日、13日,英军在九龙官涌海面连续炮击清军炮台。9日,林则徐再次调派大鹏湾赖恩爵等人就近带兵往官涌夹攻来犯英军,英军后来撤回尖沙咀,林则徐又命令部队从尖沙咀以北的官涌山上打击英军,最终将英军驱逐出尖沙咀。英军退至珠江口外,林则徐向朝廷汇报抗英成果。他将这些冲突连同之前9月4日发生的冲突在内,在奏报中概括为“七战七捷”。且不说,这算不算“七战”,或算不算“七捷”,但这种高估计清军海防能力的奏折,实实在在地误导和鼓动了道光皇帝及朝臣们虚幻的胜利感,本就盲目的自信再次急速膨胀了起来,原本在战与和之间犹豫不定的道光被频传的捷报所激扬,迅速掐灭了仅有的那点,对两国之间日益明显的差距的清醒认识,更是干脆下令:“所有该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结。其殴毙华民凶犯,亦不直令其交出。”
至此,大清的满大人们彻底放弃了最后一次避免全面开战的机会。1840年初的英国议会上,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英国国会以271票对262票,通过了对清国宣战的议案。鸦片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的国门开始被正式打开了,之后,一切便一发不可收拾......
穿鼻海战是鸦片战争之前,中英之间频繁军事摩擦中比较大的一次海战,它直接干脆的将两国的军事实力差距(主要是海军)摆在了桌面上,如果满大人们能够通过此次海战认真估计下彼此的实力,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一些真实的依据,可能后面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可惜,满大人们没有翻桌子的能力,倒是把头拱到桌子下面的本事用的驾轻就熟,历史果真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