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的所有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有出息、有作为,在“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态支配下,很多家长给子女设定的成长目标是上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
家长望子成材的心情不但可以理解,而且也值得提倡,只要方法得当、精心教育和培养子女,望子成材的美好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然而,许多家长对成材的理解相对片面和狭隘,认为只有孩子学习好将来才会有出息,因而教育子女的重点表现在对子女学业成就的过多要求和过高期望上。在这种情况下,子女的学习成绩即分数成为一些父母评价子女的一个主要标准,甚至是惟一标准。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分数增加或减少特别敏感,他们看到孩子90分、100分便眉开眼笑,大力赞扬甚至用金钱作奖励;倘若分数低了,便板着面孔,马上念起“紧箍咒”,一训、二罚、三检查,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更有甚者,一旦看到孩子的考试分数不合自己期望,便对孩子非打即骂,逼得孩子离家出走、自杀……以致上演了一幕幕的家庭悲剧。
曾经有一篇报道:一位不满十五周岁的初中女生,因为期终考试成绩不好,为了逃避爸爸的一顿可怕的毒打,离家出走整整一年。孩子离家出走以后,父母才醒悟、追悔莫及……
有一位年仅15岁的中学生,突然自杀了。此前她是连续三年的三好生,死前正准备报考重点高中。导致孩子死亡的竟是83分的试卷!90分的魔影像紧箍咒一样,让活泼快乐的小姑娘一下子变得弧僻、抑都、少言寡语,她只想着念书、考好,用好成绩换取父母的笑脸,可83分的成绩,怎么有脸回去向父母交待?孩子的遗书中写道:“女儿去了,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你们不用为我伤心。我辜负了你们的期望……
分数本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验,是老师,家长和学生自己获取反馈信息的一个渠道,一种手段。但在考试竞争日趋激烈的如今,在分数高低决定着孩子的升级、升学、就业的现实状态下,分数由手段变成目的,变成了孩子、家长、老师追逐的惟一目标。许多家长把对孩子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把对孩子的亲疏宠责都与考试分数挂钩,逼着孩子去为分数而学习,结果很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人所共知且感人肺腑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却被孩子改了歌词:“世上只有高分好,得高分的孩子像个宝,爸妈见了高分笑,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高分好,不及格的孩子像根草,爸妈看到不及格,打骂少不了。”
孩子自改歌词为哪般?因为这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改歌词反映出了孩子们的真实心声,读完这首改过词的歌,家长们的心灵是否会有所触动呢?
其实,分数的高低不仅与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有关,而且还和试题难度、考场心理以及判卷标准等许多因素有关。而且,分,也不是判定孩子各方面发展情况的惟一标准,分数只是对孩子知识把握中可以量化方面的一种描述或记录,而对于一些不能量化的方面,如个性特征、身心发展、意志品质等却无法描述,这些方面的健康发展对孩子的一生而言意义非常重大。如果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而不关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后也只能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孩子。
另外,如果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也会给孩子造成过分的压力以及不正确的学习动机。孩子会把学习当作一项沉重的负担,而不会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当然也不会引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因此,作为父母,不能仅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学业水平的惟一标准,还要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考好了,不妨进行精神鼓励,孩子考砸了,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并鼓励孩子迎头赶上,这样孩子才会情绪稳定,自信心增强,身心各方面才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