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的目的,是将准确的、真实的、纯粹的饮食内容推给真正喜爱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愿你喜欢。
【题记】
从红色到靛青,从绿色到黄色……菜的颜色丰富到亮瞎眼睛。
有木有艳羡,居然能把食物做得如此多姿靓丽?
《知·食》推出《法国》连载专题,以法国料理为主题,跳出单纯的味觉感受,与你一起探讨法国饮食与文化的演变、艺术和美食的盛宴;在口腹之欲以外,不仅是味蕾的惊喜,更是精神的欢愉……
其实,掌握了着色规律,秀秀朋友圈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中世纪的烹饪技术】
朋友圈千篇一律的粥、面、大饼……
怎样才能秀出高逼格的美食?
或许中世纪的烹饪法,会有一点启发。
在泰尔冯(Taillevent)的时代,烹饪技术还是有限的。
当时的食谱里,只有烤、煮(裸食注:用大量的水)、炸和炖四种烹调方式。
事实上,泰尔冯并没有用过炖(Braisage)这个字。
但仔细阅读他的食谱,就能发现他所描述的某些汤,其实就是把肉用文火炖煮慢熬。
某些超级浓汤(Potage Liant),也叫做葱烧(Civé)。比如,葱烧鸟肉、葱烧野兔……
那时候,人们吃的比较多的,还是炉火烘焙的圆馅饼。
泰尔冯曾描述过如何烘烤:
把馅饼模子埋在壁炉的火堆下。也就是当时人们所谓的:“上火,下也火”。(Feu Dessus,Feu Dessous.)
【烤肉前先汆烫】
在《食谱全集》中,有一种料理手法令人惊叹。
这个沿用到18世纪末的烹饪法,是烤肉之前必须先氽烫。
这样做的原因是……
为了食物更加美味?
还是为了卫生健康?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在那个没有冰箱和冷藏技术的年代,人们会把肉储存在哪里?
或许会悬挂在地窑中,
也可能会在地洞中,
但常见的还是,直接把肉挂在厨房中。
猜猜为什么这样说?这么聪明的你一定知道。
当时的厨房绘画里,有不少悬挂的家禽、野味和大肉块……
肉类(裸食注:特别是红肉)并不是宰杀后立即食用的,往往要经过八到十天的熟成。
众所周知,熟成是复杂的化学变化,是细菌作用的结果。
适当的熟成温度,最好要在3~6°C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厨房的温度变化太大。
不仅室温有可能达到15°C,甚至30°C以上,
还有炉火增加的热度。
没有冷藏的条件,这种储存肉类的传统方法,结果往往是这样的:
肉类的表面布满细菌,
肉容易变质走味,
甚至分泌出粘粘的液体……
好可怕!有木有虫子蠕动的既视感?
其实,这时候肉表面的细菌,还没有多到使肉走味的地步。
但不够熟成的时间,肉质仍然很硬。
然而,如果放任不管,让它慢慢熟成?
这样很危险!后果很严重!
要么肉就腐败走味了,
更糟的可能是食物中毒……
就想问问,还能好好的吃顿肉么?
其实,这样的世界难题,交给厨师就好了。
当时的解决办法是:氽烫!
汆汤的好处有很多,比如:
可以防止肉类烧烤时,变得太干。
可以使肉质变得软嫩,弥补熟成不足的问题。
最为重要的是:可以除去细菌在肉上繁殖所产生的臭味。
在烤肉的时候,肉块的体验是这样的:
猛烈的大火,会使蛋白质凝结,在肉块的表面形成一层液体无法渗透的膜壳。
血液、淋巴液和怪味,会集中到肉块中心。
于是,被细菌污染的整块肉,这味道臭的不要不要滴……
而氽烫,就不同咯。
滚水,有助于蛋白质凝固而锁住肉汁,
还能清洗肉块的表层,去除怪味(裸食注:氽烫后把脏水倒掉)。
总之,熟成中的谜之难题,就被氽烫轻松的解决咯。
宝宝们又可以放心的吃肉肉啦~
【视觉艺术】
实际上,相对于对味道的重视,中世纪的烹饪更重视的,是视觉的效果。
《好食之书》就建议,用藏红花、欧芹、紫罗兰和樱桃来提色。
其实,在法国人之前,盎格鲁-诺曼人就开始在菜肴中加入绿色和黄色。
想要呈现绿色?用欧芹就好咯。
想要呈现黄色?那就来点藏红花吧。
14世纪,用盎格鲁-诺曼语写成的《多样化的食物》(Diversa cibaria)中,提到了靛青色和多重颜色的食物展现形式。
书中用碎鸡肉、大米、杏仁和糖做成的撒拉森菜肴,有与众不同的颜色:
白色(Blanc Desire,源自叙利亚)、
绿色(Vert Desire)、
黄色([j]anesere)……
更为奇妙的是,同一道菜中会有两种颜色的肉汤。
想要把肉汤做出这样惊艳的效果,就要用灌注法做成的果冻或软冻来实现。
如果两色肉汤就让人惊叹,当看到15世纪的食谱《色彩拼接》,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从红色到靛青,从绿色到黄色;这道菜的颜色丰富到亮瞎眼睛。
用杏仁末和大米为底料,
再用白糖、丁香、豆蔻香料、荜澄茄和肉桂调味。
最后的重点是着色:有白色、黄色,还有欧芹的绿色。
有木有艳羡,居然能把食物做得如此多姿靓丽?
其实,掌握了着色规律,秀秀朋友圈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各位看官,搬好小板凳,划重点啦!
做鱼的时候,不妨浇上绿色的酱汁,瞬间就有了中世纪的风范。
如果找不到展现绿色的欧芹。《食谱集》提供了不少好办法。(裸食注:这本书在1486年到1615年之间再版过25次)
比如,用酸模、葡萄叶或嫩芽,甚至冬天的嫩玉米……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想要加深酱汁的颜色,加烤面包屑是个好主意;
想让酱汁变成棕色,不妨试着加点鸡肝;
或者想重点强调黄色,那就来点蛋黄吧……
你或许知道,藏红花不是用来调味的,而是用来打造绚亮的黄色或奢华的金色。
但却不一定知道,加一些蛋液,菜肴的色泽,瞬间又会UP好几个档次。
【金色汤】
安利一个中世纪,高逼格的金色汤给大家。据说,这是法国人祖先的祖先发明的吃法。
这个奢华的菜谱,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①、将面包片烤黄,放入用砂糖、白葡萄酒、蛋黄和玫瑰水兑制的汤汁中浸泡。
②、等面包片浸够汤汁后,再放入油中煎炸后取出。
③、然后把面包片,放入玫瑰水中煮开。
④、装碗后,加入砂糖。
最后,还要撒上藏红花粉,要不怎么叫金色汤呢?
一道汤不够,再来两道中世纪的菜谱可好?
【青豆羹】
据说,这是中世纪的招牌菜。
《巴黎家政大全》中的菜谱太复杂。咱们来个塔伊旺版本的简单菜谱。
做这道菜,鸡蛋一般最多用6个。改进的地方是,要将母鸡煮两次。
①、把煮烂的青豆,碾成豆泥,加入猪油调匀备用。
②、将适量的牛奶烧滚后,把面包放入奶中浸泡。
③、将适量的生姜和藏红花磨成粉,放入奶中烧滚。
④、取出水中煮熟的母鸡切块。将鸡块走油后,放入牛奶中煮开。
⑤、最后微火保温,加入大量的蛋清即可。
【麦糊】
中世纪时期,还有一道几乎天天都要做的菜:麦糊。
当时的人们,几乎总是一边喝酸麦糊,一边吃野味。
这道菜也有很多版本。但《巴黎家政大全》中的,是最全的一份。
可以用去皮的麦子煮麦糊,味道更加可口。
①、首先把麦子去皮;
②、提前一晚在去皮的麦子中,加入适量的冷水。大火煮开后加盖,转小火熬一夜。
③、第二天在麦糊中,加入鲜奶(裸食注:不要搅拌,以免发酵变酸)。
④、然后将麦糊倒入一个钵子,冷却后揭去上面的奶皮(裸食注:以免变酸)。这时候的麦糊,略微有些膨胀,但还没有完全发酵。
⑤、将煮熟的鸡蛋黄压碎,按每400毫升牛奶、100毫升鸡蛋的比例,兑入牛奶,加入麦糊。
⑥、等麦糊发酸时,就把钵子放在清水中冷却即可。
想要让麦糊看起来,更有中世纪的味道。
如果配菜是鱼,可以加鲜奶。
如果配菜是肉,就加点鲜汤。
如果想要颜色更加漂亮?
你一定已经知道,加点藏红花粉和生姜粉就好。
这么美一定要秀秀,那就摆盘拍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