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女儿们的信第一百零二封:认识你自己。
硕硕、畅畅你们好:
咱们继续《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今天聊聊认识你自己。对于这个话题你们可能就会觉得可笑,难道我们还不认识自己吗?那我就要问了,你们真的认识自己吗?我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只限于模糊的,和表面的。如果我让你们介绍自己,你们会怎么介绍呢?也就姓名,外貌特点,曾经从哪里上过学,有过什么样的经历。难道这就够了吗?
就像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你只说出了他客观的经历和外貌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只是表面的东西,还有更深层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就比如说,你跟一个人相处,你可能会喜欢他或是讨厌他。或是整个人,或是一些他的习惯、做法。也就是他对你的反应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反馈。这些互动的东西是无法事无巨细的全部被描述出来的。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在相处过程中形成的一般无法具体描述的感觉。
为什么无法具体描述,因为我们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们应该都听过一句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甚至于一个人在一瞬间就可以顿悟,而发生很大的改变。人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的,你没法用一个固定的描述去定义一个人。而且认识一个人也是存在不同维度的。简单拿我们自己举例,你跟熟悉的人是一个样子,在家里又是一个样子,当你面对陌生人时还会有另一个样子。这就是说你在不同的环境,人的情况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经常的看错人。
那这样看,人是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都会呈现出不同样子的。你也不能说那个样子是真实的,那个样子是虚伪的。都是真实的,只是当我们面对不同环境时表现不同罢了。人只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对所处环境给与反馈罢了。我们看一个人时,总是把注意力放到人身上,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他所处的环境。
简单举例来说,你们现在都有很多同学。同学之间也存在很多的共性,为什么大家会有相似的地方?最简单你就去稍微深入了解一下就可以知道,相似家庭出来的孩子,就一定有着相似的地方。还是我总强调的,不是你自己想怎么样,只是你所处的环境,加上人的本性,共同塑造了我们。
举个例子来说,爸爸这一代人小时候物质还是稀缺的,所以对于比较贵的食物会比较在意。而你们生活的现在物质根本就缺。就拿吃自助餐来说,我可能还是会不经意的去在意食物的价格,而你们可能只会关心自己想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不就是我们成长的环境不同吗?我虽然知道现在物质不稀缺了,但曾经的经历还是会让我有相应的想法。我可以不那么做,但无法阻止自己不那么想。
所以说认识你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虽然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但在我看,我们只是一个个存在绝对的共性的逻辑载体。只是同一个逻辑,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输出而已。把一个衣食无忧的孩子放到原始部落,如果他想要生存下来,一样要按照原始部落的规则做事。
其实认识你自己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你也可以不去认识自己,完全的凭感觉活着。甚至是过一种我叫做条件反射式的生活,也就是完全根据自己情绪做出各种选择。像其他的动物一样,只活在当下。我这么说不是在否定什么。存在的即是合理。包括我自己,既然我会有相应的各种想法,那么这些想法就有他存在的原因。我的想法只是一种必然。
认识我们自己,就是一个思考我们思考过程的过程。这样说有点绕,也就是思考我们的思考。想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我们一般情况是这样的,我有了想法就有了,最多就是付诸行动。而认识自己就是在你有了相应想法后,你还需要去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也就是等于对你的想法进行二次加工。看看我这样想存在不存在漏洞,在这样的二次加工中,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
说是认识自己,其实也就是一个发现自我,构建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