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长和我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聊着聊着就提到了这个困惑。
家长说自己其实也知道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好,但孩子真的犯错的时候难道不该去教育吗?这让她很难把握火候,不知道该怎么办。
而今天恰巧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诞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记录的童年时和父亲的两段故事,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吧!
在磨坊蓄水池的边界旁有一个盐沼,我们经常在涨潮时站在它上边钓米诺鱼。由于踩踏的人太多,盐沼的边缘愈发泥泞不堪。我建议在那里建造一个合适站立的码头,并指给伙伴们看一大堆石头,告诉他们这是为了在沼泽边上造新房子准备的,非常符合我们的用途。于是那天傍晚,造房子的工人离开以后,我集合了一些玩伴,仿佛一群蚂蚁似的辛勤劳动,两三个人搬一块石头,终于把他们搬完,建成了我们的小小码头。第二天早晨,工人们惊讶地发现石块都不见了,然后发现它们变成了码头的材料。他们调查是谁搬走了石块,很快察觉了我们做的事并向家长抱怨;我们中的一些人受到了父母的责备;我申辩说这件工程是有用的,但是父亲使我明白,任何不诚实的东西都不是有用的。
有一次不知为何,柯林斯和我开始讨论女性是否应当接受教育以及是否有能力从事学术研究的问题。他持否定意见,认为女性天生缺乏能力,不适合受教育和研究学问。我的意见则相反,或许只是为了辩论而辩论。他天生有较好的口才,思维敏捷,词汇丰富,有时我觉得,他能够胜过我更多是依靠流畅的语言而不是论据的力量。后来直到我们分开时这个问题尚未有定论,而且我们将有一段时间不会见面,所以我坐下来把自己的论文写成文字,抄写清楚再寄给他。他写信回应,我再答复。如此双方通了三四次信,父亲正巧发现了我的文章并看了一遍。他没有参与讨论,只是找机会跟我谈论我的写作方式;他注意到虽然我在正确拼写和标点方面占据优势,在措辞文雅简练、条例清楚和明晰方面我远远不如对手,他举了几个例子让我明白。我意识到他的评论是公正的,从那以后就更加注意写作方式,决心要尽力改进。
这两段故事都记录在《富兰克林自传》里,相信看完故事大家心里应该有了答案。
孩子犯错时,一定是需要家长教育的。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教育?
从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一些答案:
1/
原则性错误,态度要坚决,让孩子明白什么是道德底线。
比如第一个故事中,诚实就是富兰克林父亲所倡导的道德底线,跨越这条线任何辩解的理由都是无意义的。一个人再聪明,如果利用自己的聪明去侵犯他人的利益都是不被父母支持的。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让富兰克林养成了运用自己的勤劳和聪明为社会公共事务做贡献的行为倾向,而不是成为一个狡猾的商人。
在这类问题面前需要父母传递坚决的态度,以身作则。拿尊敬长辈这条来看,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可能会有和长辈乱开玩笑、不以尊称称呼长辈的行为出现。孩子说出不合时宜的话,很多父母也许会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理由不去制止,甚至被孩子的出格表现逗得哈哈大笑。却没意识到,自己的“宽容”实际上助长了孩子不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因为在孩子的印象中这样做不仅没遭受批评,还可以顺便“逗父母开心”,是好事。
在原则性问题上,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而从上文家长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出,家长本身对于尊敬长辈就不是很注意,所以才没感觉到孩子的表现有何不妥。但等他长大,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父母再去阻止难度就更大了。因为他并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就会心怀疑惑,不愿改变。
但必须要说的是,在道德底线这一条上,除了诚实、善良、勤奋等公认的条件。每个人、每个时代的想法是不同的。例如在几十年前“同性恋”还被认为是道德错误,在个别地区“女性露出头发”都被认为是道德错误,在某些宗教信仰中“婚前性行为”被认为是道德错误。
因此,当我们言之凿凿地认为孩子是犯了道德错误之前,不妨多开阔眼界,多了解下其他文化其他地区的看法。不要将孩子以自我的独特发展为目标的行为,判定为道德错误。
2/
非原则性问题上,在保持孩子独立自主发展的前提下,适时地提出改进建议。
一句话加了好多个定语,其实是想说面对这类问题家长在教育时要注意很多细节。
因为大部分孩子和父母间的冲突就来源于这些生活上无止尽的“小问题”。
再来看看富兰克林的父亲是如何做的吧。
首先,他没有参与富兰克林和柯林斯的辩论,没有直接告诉富兰克林“你应该说xxxxx就能驳倒对手”。因为他知道好的教育绝对不是“替代”,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他该做的事,从中成长。如果他参与了辩论,以其更加丰富的学识,很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的是“你有能力”,“我无能”的负面印象。并且也偷走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
其次,他首先看到了孩子的优点,再提出改进意见,充分照顾富兰克林的感受。
(...他注意到虽然我在正确拼写和标点方面占据优势,在措辞文雅简练、条例清楚和明晰方面我远远不如对手...)
这样做能够一方面避免打击孩子对一件新鲜事物的热情,又能帮助他改正缺点。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孩子写的文章没有任何优点,该怎么夸奖?”如果真是这样,我想最急于锻炼的是一双能够发现孩子闪光点的眼睛哦!
最后,他避免了用情绪发泄式的教育而是“想方设法让孩子明白”。
富兰克林提到自己的父亲“举了几个例子使他明白...”这很可能说明父亲在教育他时,所贯彻的目标自始自终是“使孩子明白”,而不是“发泄情绪”。这会极大地避免因为讨厌父母的情绪发泄而故意不按父母要求去做的叛逆行为,更容易让孩子进步。
父母养育孩子很辛苦,工作一天过后,还要做家务、辅导孩子功课。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良情绪的积累,这时再遇到孩子的屡教不改,情绪就很容易失控。发泄过后看着孩子受伤的眼神自己又后悔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我很理解。但其实解决自己的情绪困扰没有捷径,只有“从哪里来的情绪就到哪里去处理。”
如果你对自己的上司不满,要思考自己不满的究竟是什么?要如何改变?别被这种不满困住,然后把本是对丈夫、工作、朋友的不满转移到孩子身上。任何事情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很多时候只是“恐惧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还可以去做心理咨询呀!)
以上说的几条教育孩子的方法看似难以达到,但其实只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似乎总能得到满意的答案,那就是:
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教育?
相信你也不喜欢喋喋不休地情绪轰炸,不喜欢被父母不留情面地揭短,不喜欢总是感受自己的无能吧!
那就别对孩子这样做吧。
完。
把每篇文章写成一次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