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对画家说:“看你的作品,感觉你很有佛性。
问:画家,或者说艺术家,都有佛性吗?
答:是的,画家多少都有一些佛性,或着说有禅心。
问:为什么?
答:绘画的过程就是修炼画家心灵的过程,无论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是怎样的,主要目的是反应心灵的光明,这一点与佛的修行是基本一致的,因此画家的佛性是天性和修炼中必然产生的。
问:画家的佛性跟佛教的佛性是一回事吗?
答:不是一回事,也是一回事,最终还是一回事。
不是一回事:这个世界上无论有没有佛教的,画家的艺术创造是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个过程苦闷与追求光明的心是主体,这种修炼或许可以叫“光性”,或者别的什么,目的是一致的;也是一回事:佛教的修行与画家的修炼,是异曲同工;最终还是一回事:路途不一样,但终点是一致的,都是让心灵、精神,达到更高的境界。
问:为什么有些画家会想到出家去当和尚?
答:这种事情自古到今都有。画家的一生是非常坎坷、苦难的,尤其是精神上的苦闷。做艺术是非常难的,因为艺术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艺术必须不停地修炼,走在时代的前面,是引领者,所以带有很重的探险因素。画家要有牺牲昨天和今天的精神,为明天而冒险。因此,苦闷、孤独,孤寂是家常便饭。画家当遇到很大的麻烦无法理解或解脱时,可能会想到出家,求得清净与解脱。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清净与解脱,重点是走这样一种方式,让自己开悟,艺术也可能就开悟了。修行也好,修炼也好,都是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来修正自己的心灵。修行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也不见得就一定是出家。心有佛性,处处可修行。这是比较恰当的形式。但是也不排除有人只是注重形式,赢得别人的眼球,这不是真的修行,不仅人看不到佛性,作品里也看不到佛性。
问: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佛性?
答:是的。人在最初都是有的,可能到了某个阶段就没有了,有的意识到了,就去找回来,有的则意识不到,不仅没了,而且向魔的方向去了。每个人的一生,不论你愿意或不愿意,逆境是多于顺境的,所以每个人都渴望光明。每个人都具有,或者都需要佛性,当然也需要艺术,因为艺术是因追求光明而产生的,艺术能为人启迪光明。
问:画家的佛性具体体现哪些方面?
答:比如画家要画山水树木,那么就要去亲近自然,了解它的特征、姿态和风格。更重要的是画家对于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象,不再单纯地去看待,而是赋予其像人一样的灵性。画家最注重情感,所以会把人的情感赋予任何物象,包括空气。那么艺术作品中就会蕴含着灵性与情感。再比如画家要画动物,那么同样要去亲近,了解与爱护,甚至画家与动物会互换角色,来体会动物的心思。在这个过程中,画家会接受其他生物的纯粹,同时也会付出纯粹的爱。那么画家对同类的人也是如此,只是画家的方式方法有其独特性,所以不是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画家的作品是为这个世界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光明的。
问:画家为什么偏爱自然原始的东西?这跟佛性有关系吗?
答:因为社会的发展,其中有些是违背科学与自然规律的,所以就会毁掉或掩盖很多好的东西。比如“恩和义”,恩和义的产生是以人类为代表的生物,在长期的磨难与进化中产生的,它是和睦相处的好东西。但在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为了追逐某一方面的利益,而损坏了恩义。再经过一个时期,发现恩义是不能丢的,然后又去找回来。画家就有这样的先知先觉。因此,说画家是半个哲学家也是恰如其分的。所以,画家会先意识到社会的规律和宝贵的东西。原始的,自然的东西恰恰保留了恩义的东西,所以画家需要她们,也就钟情于她们。其实这也是佛性的一种体现。哲学家和艺术家是社会和人性的觉者,尝尽毒草,留下了草药。
问:这么说画家好像苦多快乐少,什么是画家的快乐?快乐是佛性吗?
答:是的,画家的苦闷要比快乐多很多,但是一点快乐可以冲淡很多苦闷。画家在苦闷的探索中会把苦转化成乐,然后通过作品表达这种转化。当作品能够表达画家的心灵时,这就是画家最快乐的事情。快乐是佛所期望的,所以快乐就是佛性。
问:很多画家特别长寿,这是为什么?这与佛性有关吗?
答:是的,很多画家之所以长寿,因为他经历了人生应该经历的所有苦难与快乐,磨练使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修正。因为画家具有佛性,懂得静养,懂的舍得,懂得毅力和坚持的意义,也懂得养生之道,怎能不长寿。事情都是相对的,也有很多短命的,或着身体短命,或着心灵短命,或着作品短命,这也是有原因的。至于什么原因,在此就不说了,自己理解的,自己悟出的才有价值。
自觉者觉他,佛性也
/
观上艺术课堂原创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