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维在其经典著作《高效能人士7个习惯》中提出了时间管理矩阵的“四象限法则”,这是第四代时间管理领域的重要金律。
四象限法则对每个人而言,都有不同的认定标准,具有非常强的人格属性。但“要事第一”是其基本原理的精髓。
那么,如何通过四象限法则,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什么是四象限法则?
四象限法则就是以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作为横纵轴线,划分出4个区域,分别为:
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
第三象限:不重要但紧急;
第四象限:不重要且不紧急。
第一象限的事务既重要且紧急。根本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计划,让很多处于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发展到第一象限。 很多人在第一象限充当消防队员,到处救火,筋疲力尽,忙于收拾残局和处理危机,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根本无力关注第二象限事物。 当第二象限事务再次转变到第一象限,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第二象限的事务重要且不紧急。大多时候,人人都知道这类事务很重要,却因为不是迫在眉睫,拖延症由此爆发,反而避重就轻,陷于战术上的勤奋、战略上的懒惰。 这类事务不会产生催促的力量和强烈的紧迫感,但却影响深远、至关重要。真正高效能人士始终关注这类事务,将80%的精力投入其中,最终使第一象限的事情变少,不再瞎忙。
第三象限的事务不重要但紧急。很多人整天忙于应付一些自以为很重要的紧急事件,让自己误以为在完成第一象限的工作,其实不过在满足他人的期望和标准,忙得有效率却无效果。 整天忙于此象限事务的结果,就是容易急功近利,被危机牵着鼻子走,轻视了本应重视的目标和计划,还认为自己是忙碌的受害者,甚至可能导致人际关系肤浅乃至破裂。 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在朋友圈天天晒深夜加班、宣扬自己格外“勤奋”的人。
第四象限的事务既不重要也不紧急。很多人把精力大多投入在第一象限、第三象限,长期忙于应付紧急事项,很希望到第四象限逃避现实、休息整顿一下。 但在这个象限的事务基本都是浪费时间精力的,如办公室里长时间闲谈、看无聊网络小说、浏览八卦网页等,不仅无法达到休整的目的,反而造成精力的消耗。
如何明确事务分类的标准
四象限法则区分事务类别,主要基于两个维度——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如果对紧急程度、重要程度的区分标准不明确,就难以清晰地明确区分四个象限的边界。
关于紧急程度较好理解。
每项任务都应该有截止日期,越临近截止日期的越紧急,突然爆发、自己没有准备、不立即处理可能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等情况就是紧急的。
得到精英日课万维钢老师介绍过一种应对紧急程度的做法,叫做截止日期法。就是先做临近截止日期的事务,虽然每个任务都会拖延,但不是所有任务都拖延太久。
例如,你家冰箱里储存一些酸奶,如果按照过期时间喝,哪个先过期就应先喝哪个。如果发现喝不完,在200毫升和1000毫升中做个选择,扔掉1000毫升的,因为喝完1000毫升需要花费更多时间。
对应到具体任务,在固定的即将到期时,你应该放弃占用时间最长的任务,这样你就可以完成最多的任务,追求到了完成任务数量的最大化。
关于重要程度就相对复杂。
主要看两个条件:
一是这件事对你而言是否很有意义,与你的价值理念是否相符。
一般而言,包含了大量机械性、重复性劳动不如创造性劳动的含金量高; 被动接受、不情愿完成的事务不如符合你“三观”的事务的含金量高; 得到更多的心智、情感、身体、物质的收益和改善的任务比带给你短暂快感、长久负面情绪的含金量更高。
二是对你的生活、工作乃至未来产生的影响是长远的还是短暂的。
知乎大神采铜有一个定义叫“收益半衰期”,收益半衰期长的事务影响会持久。
半衰期来源于物理学概念,是指放射性元素中的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得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得越慢。
关注一项事务,要看这件事的发生是带给我们即刻的好处、得到即时满足,还是好处不断延伸,产生长期的效果。
从以上两个条件就可以判断出:
积累可信知识比浏览网页八卦新闻更重要,训练工作需要的新技能比浪费时间打游戏更重要,构建新思维模式比循规蹈矩、用一成不变眼光看世界更重要,坚持每日身体锻炼比四体不勤、胡吃海喝更重要,建立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比孤独自闭、缺乏开放包容更重要。
如何找到时间象限里你的人生坐标
1、坚持要事第一
要事大多优先级别较高,是因为价值重要、影响深远,不完成会有较为严重的后果。
坚持要事第一,就是主动干掉一切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拒绝大部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把主要时间花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上,把焦虑之源——“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情”减少到20%—25%,达到“忙但不焦虑”的境界。
对属于第一象限紧急而又重要的任务,要规划好时间,列入日程清单,提醒自己必须在最短时间或截止日期前完成,并把注意力转移到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上。
处于第二象限的重要事务虽然大多短期内可以推迟,但它们是我们始终关注的焦点。比如长期规划、锻炼身体、读书学习、良好生活习惯、多与家人交流,都属于必须要留出时间要做的事。
日常任何事物都可以被分成两类,一类是次要、多数占事情总数的80%,完成后对总体效果只有20%的影响;另外一类的20%属于关键少数,完成却能产生80%的成效。
很多人常常遵循最小阻力定律,从80%的琐事做起,认为处理后会让重大事务处理得更快捷。但实际上,处理时间越长,琐事似乎越来越多,越消耗自己的宝贵精力,在最终面对高价值任务时,已经无能为力。
所以,我们做事前,先思考下,这件事处于哪个象限,抵制处理琐事的诱惑,坚持要事第一。
2、考虑事务的密度
事务的密度来源于数学家对时间管理的思考。
具体计算公式为:事务的密度=重要程度/完成时间。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在同等完成时间情况下,重要程度越高越应该优先完成;在同等重要程度下,完成时间越短越应该优先完成。而衡量重要程度的重要标准就是能给你带来多少收入。
比如A和B都需要投入1小时完成,完成A能获得200元收入,完成B获得150元收入,那么A要优先于B;如果A和B都能带来200元收入,完成A需1小时,完成B仅需半小时,那么B要优先于A。
所以,我们量化事务的优先执行顺序时,可以参考事务密度的方法,计算每个事务的密度,按照事务密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做事。 当有新任务到来,就比较一下新任务和正在做的任务密度高低,哪个密度高就做哪个。
3、妥善处理滞后事项
相对优先事项,滞后事项是指那些稍后处理不会造成影响的事情。优先事项意味着需要速战速决,滞后事项意味可以暂时停止。
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须做。如果花大量时间去做低价值、无意义的事,就等于浪费生命。 现实中,很多事情根本不该存在,但目前仍然存在,是因为受到长久以来的思维范式影响,对很多耗费时间和精力的琐事习以为常。
按照四象限法则对事务的分类,主要就是梳理并停止第四象限的事务,为完成第一、第二象限的事留出足够时间。同时,决定以何种方式拖延推迟低价值任务,或者将第三象限任务委派、授权给他人完成,以空出足够时间完成更重要的事务。
很多人将第二象限事务作为滞后事项,虽然暂时可以拖延,但不能长久。因为第二象限事务虽然不紧急却十分重要。 为了解决第二象限看起来难度很高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们从大整块分割为小部分,并固化到日常的行为习惯中,依靠情境和诱因触发习惯的力量,自动引导完成。
比如要想学冥想,最简单的方法是一躺下准备睡觉时,就主动察觉自己的呼吸,摒弃杂念,通过有节律的呼吸进入冥想状态。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惯,进一步固化到自己的潜意识里。
4、把握好做事节奏
时间管理的要旨在于平衡人生,把握好快慢的节奏。
人不能像机器一样,始终超快节奏、无眠无休的工作。每当我们高强度工作后,就需要充分释放、充电,重新获得精力。
正如在重要事务处理时需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在真正休息放松时也需要全心投入。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事务踩准节拍、张弛有度。
他人交付的日常琐事、打扫屋子、执行简单任务、购买商品、无法达成共识的争论、无意义的会议等类型的事项,多属于三、四象限事务,我们务必需要求快,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事。
而对于陪伴家人、进行自我反思、做出重大决策、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迎接重大挑战等类型的事项,多属于第一、二象限,就不能仓促应战,一味求快,需要谨慎行动,保持专注。
5、事务分类后需整合
对事务进行四象限分类后,为提高做事效率,还需要充分整合。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是参考情境,合并同类项。
将同类性质的事情尽可能攒起来,批量搞定,一口气完成,节省时间。这样能够避免任务切换的时间,避免一会儿关注重要事务,一会儿又被电话邮件等杂事骚扰。
我们需要在每日待办清单中,除了写出三项头等要事外,还要对一些杂事进行分类合并。比如按照办公室、电脑、电话、外出、家里、未来也许、等待委托等情境,进行划分。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完成要事的间隙,找一个时间一口气将要打的电话打完;需要外出时,统筹需要外出跑腿的事,一次性搞定。这样的集中批量处理,减少了复杂性,简化了日程安排。
二是将不同象限事务进行合并,将不同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的活动同步开展。
如周末你需要陪孩子和妻子,可以和他们一起去购物,即完成了重要的陪家人活动又完成了购物;
如果你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不妨和女朋友一起,边学习边谈恋爱,相互促进、比翼双飞;
如果想学习英语,可以边做家务边收听音频,充分利用通勤时间、运动时间。
芸芸世界,事有万千。各种事理不清、扯不断的原因,根本在于你没有断与舍的决心,不能坚守理性与目标。
当下的我们,不需要拼尽全力完成更多鱼龙混杂的事项,而是要倾尽全力把关键少数的要事做好。
保持第一象限的勤奋,坚守第二象限的目标,飞跃第三象限的迷雾,走出第四象限的沉沦,你的人生坐标会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