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闲来无事,便与一同学习的学员结伴而游天津。
早上7点多,乘车从大兴出发,车行2个多小时,便到了海河养育起来的天津。
说起天津,有记载的历史也就600多年,据说,明成祖朱棣当年就是从这里乘船前往南京夺取帝位的,当做了皇上的朱棣再次经过这个地方时,便称其为天津,意为天子途经的渡口。又因其位居渤海湾,拱卫着京师,又称其为天津卫。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塘沽的炮台却未能击退八国洋人的进攻,留下了火烧圆明园的遗憾,《辛丑条约》的耻辱。使天津烙上了被殖民的色彩。
车缓缓驶入市区,透过车窗便看到了被称为"天津之眼"的摩天巨轮横跨海河之上,天气晴朗时,登上高约120的摩天巨轮,可极目远眺40多里,天津美景尽收眼底,我未体验,只是道听途说。
二层的西式洋楼,被称为面包石的石头街,鑲着天使雕塑的喷泉广场,一切彰显的全是异国情调。这就是上世纪初的意大利租界,岁月的记忆成就了今天的历史风貌街一一意风街。
由北洋政府财政大臣陆宗舆1921年建造的乾园,是建筑,更是历史。从1929年末代帝王溥仪搬入,并更名为静园后,这段历史就写进了人们的记忆。被冯玉祥赶出故宫的溥仪,辗转来到这里,怀着复国的梦想,却着洋人文化的影响下,与宛容、文绣过着灯红酒绿的奢靡生活。野心与享受在失衡的帝王心中疯长,衍生出的是那个不伦不类的伪满洲国王,穿着西装的傀儡皇上,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静园里起草的。走进静园,便走进一段历史。
绕过玉皇阁,穿越幽深的通庆里,便来到旗幡、幌子招展的民俗风情街。仿佛穿越百年,徜徉在民国的天津城,杨柳青年画、狗不理包子、泥人張……鳞次栉比,带着津味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感受天津,感受民俗,便是解读天津。
天津人生活悠闲,节奏和缓,全然没有大都市的气势,收入不高,一家人却无太大生活压力,很有点社会主义的味道。最享福的是天津女人,男人不管挣多少都要交给大姐,女士不管年龄大小,那是必须叫大姐的,年过六旬的,是大大姐,年方十几的那是小大姐。女士为大,男士只能为二,于是,便有了二爷、二伯、二哥,二哥一定要听大姐话,大姐回家,把饭端,大姐吃罢,二哥刷锅,家家如此,女权至上。姑娘记着,嫁男就嫁天津郎。
记游一个地方,感受一段历史,感悟一种文化。悠哉,乐哉,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