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必然。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展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明视野。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指导地位,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理念相通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基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在理念层面互相融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是中国古代先贤对理想社会愿景和国家治理目标的美好描绘。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曾提出诸多治理理念与举措。孔子周游列国,正是为“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孙中山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理想,并不懈探寻救亡图存的“大同之路”。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朴素的社会主义文化基因,是点燃中国此后社会主义运动的“星火”,在党深入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这一“星火”逐渐燃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知以力行是“第二个结合”的现实根基。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这一典型特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知行合一”不谋而合。荀子言“知之不若行之”,王阳明言“知行合一”。“知”与“行”二者相伴相成,最终构成了儒家修身治学的思想基础。近代以来,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渴望通过求新知以力行,为中华民族找到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观点,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相结合,进一步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伟大复兴是“第二个结合”的必然要求。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无数仁人志士用血泪书写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启迪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出,极大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进行的更为积极主动的理论创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以真理力量激发了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以恢弘之势为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