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会经历很多个重要的节点,如果说我这两年成长了,做出了一点成绩的话,我最要感激的人就是曲校长,是曲校长搭建了一个教师成长平台,给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我压上了担子,使我跳出了工作舒适区。
让我发生改变的事就是阅读,我通过阅读去弥补自己教学中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其实我是一个小时候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而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拿起书阅读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再加上平时班主任的工作非常繁杂,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忙家务忙孩子,只有十点以后,才是我阅读和学习的时间。不过阅读这件事不怕晚,只要开始读就好。
关于阅读,没有什么秘诀,也没有什么捷径,只要去做就好。我的态度是:要做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做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一个终生受益的习惯。做这件事,我们不能功利心太强,因为阅读不是立竿见影的事,短时间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并且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基因不同,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变得酷爱读书。但是我们哪怕只改变一个学生,几个学生都是值得的。太强的功利心会让我们失去坚持下去的信念。
我有的时候也很累,有时也想放弃,每到这时候,我就到公众号和学习群里去看看全国各地星星点灯计划老师发的活动照片、文字材料,看了之后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因为他们身处比我们条件艰苦的小学校,他们的学生素质赶不上我们的学生,他们的工资比我们的低很多,他们当中有的校领导还不支持老师做阅读,他们当中有的老师年近50……和他们相比,我没有理由放弃,只有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这就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区别,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一群人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人会走得很快,一群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虽然会走得慢一些,但会走得更远。这就是我这一年多来参加亲近母语、点灯人、星星点灯学习最深的感悟。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团结合作精神,分工合作,才能把阅读这件事做好。
一次次的外出学习、线上学习,让我对《日有所诵》的通讲、图画书的解读和讲述、整本书阅读三种课型的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走出去了,站得高了,眼光才会看得更远,是不断的学习让我在儿童阅读教学这条路上走到了现在。我坚信“所有的付出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回报给你”,坚持不求回报的初心,往往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两年来的一些做法,和老师们交流学习。
一、 从课题实验开始的阅读
2015年12月8日,我校加入了青岛市“网络条件下促进农村小学生能读会写”课题协作体,成为实验学校。2016年9月,我担任一年级实验班的语文教师、班主任。实验班的语文教学除了学习课本之外,同时还要朗读《日有所诵》,学习实验课本。除了这些,我还见缝插针利用午饭后的间歇时间,为孩子们朗读大量的经典绘本故事。一年时间下来,我们班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学生的平均识字量明显高于非实验班。韩兴娥老师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让耳朵浸泡在书声中,让心灵在大脑震荡中感动和思维。”韩老师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读”。实践证明,大量阅读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为学生后面的语文学习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童诗仿写到童诗创作
1.第一次仿写诗歌《云》
诵读《日有所诵》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云》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云,除了是走动的鞋子,它还会是什么?”孩子们瞬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是小鸟,是小马、是小鱼、是蝴蝶……“它们还会走过哪些地方?”
有了课堂的引导,我要求孩子们回家后多读多修改,把仿写的小诗发在自己的空间和读书群里。
孩子们的仿写真是充满了奇思妙想,把云看做会飞的小鸟,跑动的马儿,游动的小鱼,飞舞的蝴蝶……有的同学不想写云,写成了《雨》《风》《雪》,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杨婧珠同学一口气儿做了两首诗,真是要出组诗的节奏啊!有的同学一看,别的同学把可写的小动物都写完了,不想跟别人写得一样,干脆就把云比作了奇怪的眼睛、弯弯的小船、绵延的细雨……
有了这一次正式的诗歌仿写经历后,孩子们很有成就感,创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
2.无处不在的诗歌仿写。
仿写的内容很多,《日有所诵》的儿歌、童诗,课文中、语文园地里的童诗,实验课本的童诗都可以仿写。好多平时不太喜欢写诗,语文成绩属于良好等级的孩子,在一次次仿写中有了独特的想象和表达。
在我眼里,每一个孩子每一首诗都是特别的,孩子们都是“诗人”!仿写,带给孩子们愉快的体验、巨大的成就感,很快他们就不满足于仿写了。
3.生活化童诗创作。
(1)节庆童诗(2)生活童诗(3)亲近自然,激发灵感(4)童诗写绘
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只要孩子们有了发现的眼睛,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品德课上,左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学校的行知园寻找秋天,孩子们写出了秋天的诗。深秋时节冷空气来袭,秋风瑟瑟,孩子们又为秋风作诗。下雪了我们又为雪写诗。还可以写完小诗还会配上自己的画,完成一幅童诗写绘。
三、 教师用心陪伴,见证学生成长
这期间需要老师付出很多的时间、经历,去观察去记录。
1、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童诗在空间里发布,我总是第一时间阅读、在评论区点评、和学生讨论修改,好诗都是反复读反复修改出来的。
2、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在班级微信群里朗读自己的小诗,把“为你读诗”“喜马拉雅”这些APP推荐给孩子们,他们积极用软件完成配乐诗朗诵,分享到空间里。到现在班里仍然有三四个孩子在坚持,相信他们的朗诵、语感、表达、理解等能力肯定都会有一定的提升。
3、把诗歌张贴出来,请家长把孩子写过的童诗打印出来,集结成册,记录孩子写诗路上的成长足迹。
四、实验课与课本穿插,灵活教学
我比较喜欢实验课的教学流程,非常适合一年级识字课,我经常把实验课的流程用到语文课上:比如小小羊肉串,听音找字,小老师……
实验课本上有很多与鲁教版教材相同的篇目,这样减轻了教学压力。也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让孩子朗读发语音到微信群或晓黑板,有的时候学不完的篇目,我还放到假期里,每天我发一遍朗读语音,孩子们在家练熟后再发到群里,我再听听有问题即使纠正。大家也可以尝试也可以请家长和学生帮忙,轮流帮忙听语音纠正错误。一年级学习实验课本,其实就是在通过更多的文本学习、朗读,增大识字量,使其尽快实现自主阅读。
五、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当代著名作家、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说:“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为写作积蓄力量。为了让学生更加有话可说、有事可讲,我们开展了更为广泛的阅读活动。
1.教室“图书角”,让孩子开阔视野,更敢于想象。
图书角由图书管理员来管理,学生每周二周五中午、活动课还书、借书,既锻炼了孩子自主管理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我还把我和家长买的诗集放在图书角里,学生可以在课间来翻看,不用填借书卡。
2.“讲绘本故事”,让孩子从看似简单的故事中领悟深刻的道理。
讲故事的人有时候是我,有时候是学生。他们会投入地跟着图画书猜情节、编对话、谈感受。对他们来说,中午听绘本故事就是最幸福的时光。他们还会把在学校听到的绘本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提高了记忆力和表达力,语文素养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3.学生“自主阅读”,让孩子从经典中感受语言的美妙与神奇。
咱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不算太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就利用家长会、微信群进行阅读推广,转发权威机构列的分级阅读书目,家长们渐渐开始重视阅读了,大量给孩子买书。家长不给买的,他们就借图书角的书和同学的书看。在校期间,每个孩子都有童书可读。周末时间,家长们也经常带领孩子们去图书馆看书、去书城买书,同学们经常在图书馆书城偶遇。
4.家庭 “亲子共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
我们要求家长每天至少拿出三十分钟时间进行亲子共读,我还建议他们大声朗读,增强自信心、提高朗读水平。《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书的共读,就是要求孩子和家长分角色朗读,并在读书群发语音片段。孩子们特别积极认真,有时家长很忙,但孩子的主动性强,带动着他们坚持了下来。2017年4月,我们做过一次调查,平时读书的家长人数竟然是零,而现在基本上能达到人人参与亲子共读了。
5.班级“阅读存折”,记录孩子的阅读足迹,鼓励他们不断前行。
“阅读存折”是对孩子阅读的一种记录和激励,每读完一本书,我们就把书目、字数登记上去,同时也作为我们学校每年一度的“读书小博士”“书香家庭”的评选依据。从九月份开学以来,班里读书最多的学生达到200多万字,最少的也有30多万字了。到六一评选读书小博士时,读书最多的孩子阅读量达到500多万字,这还不到一学年。
6.要求学生读书,老师必须要读书。
一学期来,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们读诗写诗,我从网上购买了诗教类的书籍学习诗教理论和方法,买来诗集和孩子一起读诗。买了一些“儿童阅读”“图画书”等专业理论书籍抽时间来看,在这个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共同成长起来。2017年9月,我又报名参加了亲近母语主办的“点灯人大学”网络课程,利用晚上时间在线上学习儿童阅读课程的教学。
我从最初只是为了“能读会写”的课题实验而带领学生读诗、仿写童诗,到现在的“生活化童诗创作”,我的教学实践得到了语文教研员李琳老师的鼓励和认可,并把我班学生写的优秀童诗转发到全市语文教师群里,我和孩子们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称赞。其实并不是我和班里的孩子优秀,只是我们去做了这件事而已,并且会坚持做下去!所以只要你去做,就会做的比我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