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讲公文写作中的第一条心法,“善悟:好的公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前面几篇文章讲了“善悟”的第一条原则“随时清零的心态”、第二条原则“勤练渐修的厚积”,这一篇讲第三条原则“融会贯通的薄发”。
第三,融会贯通的薄发
“厚积”的目的还是在于“薄发”。这里的“厚”与“薄”不在于量的区别,而是体现在质的变化上。由“厚积”而达成“薄发”的唯一途径,却是“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经年累月的“厚积”,通过大脑的反思、联想、归纳、推理、分析等作用,在不经意间获得顿悟后的“薄发”。这个时候的“薄发”,已经不是简单重复原来“厚积”中的内容,而是以新的“顿悟”产品出现的。
因此,写作中的这种“融会贯通”,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优化的算法之上,在某一个临界点涌现出来的一种理想的极致状态,这就是我们在写作中寻寻觅觅的“悟性”。
在公文写作中,悟性低的人只会用书中或者课程里灌输的那些标准、原则或者模版去套用,亦步亦趋,写出来的材料当然是千篇一律。而善于融会贯通的人,会跳出这些条条框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运用这些标准和原则,这样写出来的材料就会充满灵性和特色。
那么,我们在公文写作中怎样才可以达成融会贯通的能力呢?“融会贯通”无非就是互不关联的信息点之间意外地发生了联系,而且这些联系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想法。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两个环节:
一是增加信息节点的数量。融汇贯通的基础是具备足够多的信息节点,只有你知道的越多,信息之间的联系节点也就越强。信息与信息之间只有两三个节点时,是很难产生意外联系的,只有节点数量越来越多时,各方面的知识或者道理才有可能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所以,促进融会贯通的速成策略,就是尽可能多地增加你的知识点和信息点,越是见多识广的人,产生融会贯通的机率越大。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讲到“厚积”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功,无论是“知识管理”,还是“学思练行”,都是在增加公文写作中可以发生联系的信息点和知识点。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领导在讲话中很喜欢引经据典,各种典故随手拈来,各种名言警句金句似乎不用经过大脑,随用随取。他们就是在脑中储存了大量的信息点,有了这些信息点,在调取的时候,这些信息点之间产生了连接贯通,根本不需要去搜索回忆,就达到了那种随手拈来的效果。
二是增加信息点链接的密度。融会贯通本质上就是多点链接下的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因此,我们在公文写作中,就要善于辐散,围绕材料主旨,尽可能多地增加信息链接的密度,让那些本来关联度不高甚至完全不相关的知识信息大面积地链接起来,在不经意间,让你豁然开朗,灵光一现,进入一种“顿悟”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公文写作中,面对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只能看到一点,而你却能看到多点;有的人能看到多点时,你又能看到这些多点之间的链接,等等。
造成两者之间差别的原因在于,前者完全依赖于大脑对信息点的自行链接,这种下意识的链接方式效率十分低下,而后者却是尽可能有意识地让大脑产生更多的链接,这种链接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促进大脑加速完成信息点之间的大面积链接。
因此,在公文写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拓展材料中蕴含的信息节点,同时高密度地增加这些信息点的链接,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未完待续)
本文是“公文写作心法”系列中的一篇,单篇文章只是阐述了其中一个观点,需要联系上下文把握,才能融会贯通,不会断章取义,更多内容参考前后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