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宅家里刷了BBC纪录片《世界历史》,又看了《极简欧洲史》,忽然想起家里还躺着一本土耳其作家的回忆录,是之前心心念念浪漫土耳其旅行的愿望被搁浅,买回来解解馋的书,于是翻出来读读。
先科普一段历史:1299年,奥斯曼一世建立奥斯曼帝国: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灭拜占庭帝国。16-17世纪,奥斯曼帝国发展盛极一时,土地迅速扩张,跨欧洲、亚洲、非洲大陆;1914年奥斯曼帝国加入一战,1918年战败,帝国瓦解: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经济迅速衰落。
Orhan Pamuk,土生土长伊斯坦布尔人,20世纪50年代出生,富人家庭出生,成长环境是奥斯曼帝国殒落,土耳其处于历史以来最萧条落寞时期。书本480页,其中一半是20世纪的老照片,很是珍贵。
这本回忆录很真切,能体会到作者对读者袒露心扉,真诚以待。从儿时传统富人家族无忧无虑的生活,到父亲几次破产潦倒;从父母甜蜜富裕的婚姻生活,到吵架离家出走、出轨背叛、母亲的隐忍;从自己与亲兄弟情谊、初恋的情窦初开、对画画的痴迷,到最后立志成为作家。这个缩影像是回放着作者人生大半辈子的纠葛。
来来去去,始终围绕着伊斯坦布尔,这座跨越欧亚大陆,中西方文化相碰撞又融合的城市;这座曾经盛极一时的大都市,而今随处还可见的奥斯曼帝国残留的废墟,被遗忘的城市;这座让作者又爱又厌倦,想逃离又不能拒绝的称之为“家乡”的地方。
通篇的基调比较压抑、忧愁,似乎是在纪念伊斯坦布尔,也揭露了伊斯坦布尔的秘密。在曾经辉煌的历史底下,贫困的生活、随处遗留的古迹和废墟、普通民众的麻木,确切的说,面对如此潦倒、落魄、凄惨的伊斯坦布尔,人们似乎更能对自己痛苦的境遇释怀了。在注定要忧伤,被广泛接受的“呼愁”情境中,在城市忧愁氛围的熏陶下,不如和自己来个和解,去拥抱它,正视它,接受这一切,接受这个不堪的家乡。
作者最后迫于母亲的压力、也迫于生计,放弃了做画家的梦想,弃画笔从文。复杂的历史背景,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坎坷的求学之路,不寻常的生活经历也成就了他成为一名好作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