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走在街头,无意中听到身后的高中男生打电话。
“我都跟你道歉了啊。”
“我再说一次对不起,好不好?”
“哎呀,咱们是好哥们儿啊,我都跟你说了对不起了,道歉了就完了嘛。怎么你这么拧巴,这事就过不去了呢!”
“……”
最后,男生爆了粗口,愤愤得挂断电话。接着,摔了手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二
一岁的女孩子,全身严重烫伤。
在医院,她爸爸一直跪在走廊里,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一千个一万个对不起啊。”
原来,孩子的妈妈出门办事,把孩子交给孩子爸爸照顾两个小时。可能爸爸觉得看孩子,就是俩人待在家里相互有个照应吧。哄孩子一会儿,新鲜劲儿过去,他自己坐沙发上刷手机,刷着刷着打盹儿了,他就顺势睡了。
孩子妈妈出门前刚烧开的4.5升的开水,放在厨房内的一角,孩子从矮桌上扒了下来。
全浇脸上,又顺着把全身都过了一遍。
孩子爸爸跪着说对不起,累了,开始不出声了。
孩子妈妈一直不肯扭过头看他一眼。
孩子的奶奶说:“他也不愿意这样,他都说对不起了,你再这样对他,他难受死啦。”
孩子妈妈竭力忍住不哭,长时间才回应说:“对不起有什么用!”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三
休假的丈夫,刚回到家,对我们儿子那是千依百顺,温柔备至。家里守着,出去抱着,孩子对什么东西多看一眼,立马就能下单买下,睡觉时都恨不能把眼睁着看孩子。
可是,三五天之后,反正超不过一个星期,你就看吧,开始连名带姓吆喝起来:
“***,你赶紧睡觉!”
“***,你起来,多脏啊!”
我说:“这么做的时候,想想以后你会不会后悔。”
我知道,他比起绝大多数爸爸,已是老好了,一年之间可以两三个月时间,专门拿来专心一致陪孩子。别人家爸爸,就算天天回家,也还是避免不了“隐形人”的尴尬。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常常听到,孩子天天长大,老爸依然生疏,直到孩子大了、飞了,空留老爸一腔悔恨,说对不起啦对不住啦等等,可惜费上千万倍的代价才能稍作弥补,甚至压根儿就无法弥补。
四
对不起,应该是礼貌用语,那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上,一句对不起,可以拉近双方距离,可以彰显说这话的人的教养和风度。
可是,太多人把“对不起”的适用范围大而化之,真以为什么事情都能用对不起来摆平和解决。甚至,“对不起”都可以用来要求和胁迫别人了。
“我都说对不起了啊,你怎么就抓住不放呢。”
“他都说对不起了啊,你怎么这么不体谅人呢。”
所以,逻辑成了这样——犯错咋了,反正有“对不起”呢;我都说对不起了,我没错了,你不原谅,是你这人不行。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逻辑。
可是,一张纸,揉皱了,再殚精竭虑,也抚不平了,一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和信任。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五
有的孩子控制不住情绪,行为很偏激,抬头举手之间,就把一起玩的别的孩子狠打狠抓了。家长也很了解自己孩子的脾性。
每次,孩子家长根据被抓哭孩子的家长的反应,或者温柔一些,或者落魄一些得跟自己孩子说:“去说对不起。”
也有的孩子,家长明知道一种行为方式不对,但觉得和对方家长熟悉,就会任着孩子去做,比如抢对方手里的东西。
不去制止,只是眯着眼睛使劲盯着,咬牙嗤笑,心里默默给孩子加油,以内心强化“我的孩子不是很怂啊,我孩子很厉害啊”的自我麻醉。
接着,自己孩子取胜,别的孩子哭了。不管别的孩子哭得多伤心,家长只是拉过自己孩子说:“你看弟弟都哭了,去说对不起吧。”
每每听到见到或者碰到这样的事情,我都会思考人生。
既然知道是对不起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在需要说“对不起”之前,就及时制止呢?为什么偏要等到说对不起这份上呢?
原来,大家错以为“对不起”是万能的,可以利用它来胡作非为,而且胡作非为得理直气壮。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六
印度男神阿米尔汗说:“尊敬长者,尊重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年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正确,那么不管他多大岁数,都不能尊敬他,反而要去指责他。”
我想借用他的话说:“人和人之间长久交往凭得是稳定而可靠的品行,而不是熟悉程度。”
越是熟悉的人,越是需要讲究礼仪和分寸,这样的尊重和交情才能持久。
如果跟你熟悉,就意味着被你冒犯,或者因为熟悉,就意味着你认为一个“对不起”就能化解很多伤害我的、不恰当的行为,那我宁愿做个不近人情的冷血。
我打你一巴掌,接着递给你一块糖,你作何感想?会不会尝不到甜,反而很恶心?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并不是每一个对不起,都能换来没关系。
如果一件事,明知道不对,就该提前防范并及时制止。
有的对不起,是教养,可有的对不起,是在消耗自己的人品。
所以,尽量不要允许自己那么随意得去说对不起,而是多严格要求自己,以终为始,从一开始就做无愧无憾没有缺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