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来看一张非常著名的电影海报。
一个女人光洁如莹的腹部,纤纤玉手上“衔”着一朵红玫瑰。性感之中略带闷骚,不过不得不说,撩人效果十足!
这也是来自我们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一部奥斯卡电影——《美国丽人》(1999)。
不可否认,此片就是那种为数不多的当你看第一遍时感觉不解其意甚至有些平淡寡味,可是当你接连看上两遍三遍之后,就会越发从中体会到说不完的蕴味并且越看越好看,甚至让你惊呼“卧槽,太有意思了!”的电影。
在我眼里,这部难得的佳片最难得之处,就在于它能将片中每一个主要人物(大约六七个吧)在不算长(两小时)的篇幅里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他们立体式的形象,将他们的欲望、本能、内在的痛苦有力地诠释出来。(相比之下,许多影视剧可能经常耗费几十集冗长的剧情,观众看后仍然难以感受到剧中人物活生生的形象)在这部剧中,每一位角色看起来似乎都是光鲜亮丽、幸福自在得惹人羡慕,实际上,他们都在不断地经受着内心的沉重压抑和痛苦,他们一向默默忍耐,终至有一天迎来了集体的本能爆发。
首先是剧中的男女主角,身为一对夫妻的莱斯特与卡罗琳。
以这对夫妻为中心的家庭,其实是当代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一个典型缩影。他们皆拥有着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他们的家庭形象于外人眼里没有太多挑剔的地方,但实际上,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或早已倍感沉闷和厌倦,或因太为强烈的成功欲望而工于言表,内心贫乏。更可惜的是,他们的婚姻关系名存实亡,成了一个外在的幌子。他们不仅早已对彼此失去了性趣,甚至还充斥着嫌恶、歧视与猜忌。
莱斯特内心所受压抑的程度更甚于其妻子。工作上不顺意受到上级的压迫,家庭生活中被妻女当作“透明人”,前半部活生生一个忍气吞声的角色……而当自己内心蓬勃的本能欲望在遇到女儿珍妮青春妖娆的闺蜜同学安吉拉后被彻底地激发时,我们在飘满玫瑰花瓣的床榻上他那迷离飘忽的眼神中仿佛顷刻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莱斯特——一个内心鲜活,依然对美的事物拥有热情的人。
作为象征青春、活力的青少年角色的珍妮、里奇、安吉拉,看上去也无太多不正常,但是终归没有表现出一副“祖国的花朵”的模样。他们同样在经受压抑,外在世界对于自我本能的多方面压抑。同样,他们也在尝试对抗和突破。
他们都有自己人生的“痛点”,却亦都有着各自的向往和成型的价值观:珍妮是一个自我感觉缺爱的女孩,她向往真诚热烈的爱、与他人灵魂的热切相触;安吉拉实际上是一个纯洁的少女,却由于不想看起来那么平凡,而生生为自己打造出一种性爱经历丰富的俗艳女郎的形象;怪异少年里奇有着许多令人费解的行为,不过他的一切行动,是否可以视为由于家中“法西斯式”的父亲的管制和压力与畸形的家庭关系所造就的产物?
除去莱斯特一家,影片中着墨不多的上校弗兰克一家,也同样有着强烈的典型和隐喻性。外人对这家人知之甚少,也许看上去还不错!甚至在我们看完这大半段电影之后,仍然并没有就他们觉得太多异常。但是只要细细分析,在他们的身上实际上体现出另外一个西方社会典型母题——“同性恋者”以及社会对此的态度对于人的精神、家庭的关系所造成的强烈压制。也许直到最后,当弗兰克的嘴唇出乎意料地吻上了莱斯特的那一刻,我们才恍然大悟:其实整部剧中最可怜的人物,就是这位一脸看上去刚毅、专制的上校同志啊!
中年危机、婚内出轨、毒品交易、同性恋、叛逆青春……这一个个常见的、深刻的社会现象在这部影片里展现出来。我们仅仅通过这两个家庭,这几个人物,似乎看到了整个美国社会的广阔全景,看到了一个个深藏于它的光鲜外表下的累累顽疾。本我、自我、超我,似乎每一个人都活在人格的多重特征的不断斗争之中。没有哪一个人不会受到现实生活的压抑,但剧中人物的命运不禁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深思。
我们不禁想攥拳质问,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生活中无所不有的于人带来重重压抑的来源?我们为什么不能开开心心地、自由自在地活在这个世上,和自己喜欢的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这或许也是编剧和导演想要询问和表达的东西。
莱斯特·伯哈姆或许正是本片作者对于这一疑问提出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到,他最终成为了一位英勇的反叛者,他辞掉了那份“出卖灵魂”的工作,在一向处于劣势的家庭关系中重新站立了起来;他买了自己喜欢的跑车,哈着草锻炼出一副强健的体魄……他决定不顾一切,活出一个淋漓自在的自我。尽管他最后殒命于一场乌龙式的误解,但却也成为了这部人物角色个个饱满有力的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