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外辅导班该何去何从
家有中考学生,怎么帮助孩子学习就成了日常关注的焦点,上个月和一家长聊天,说他孩子的学校把年级中各班的前五名集中起来,每周五下午进行一个半小时的数学培优,要求家长下午六点半要送晚饭,晚上八点半要接回家,所以每周五他都早早把工作安排好后为女儿做后勤,在他的言语之中听出了一点点骄傲,同为一个家长,我有点嫉妒还有点点羡慕,恭喜了,这下上名校更有把握了,他呵呵一笑,乐在不言中。可就在昨天,下班前他约我晚上去喝一杯,撸个串,我说怎么不坚持给女儿搞后勤了,当逃兵可不是好父亲,他说别提了,有家长向教育局投诉学校说不公平,学校不让办了,一切回归正常。
没了辅导班的家长苦恼,上了辅导班的也一肚子的苦水。本学期的学长会,班主任问,请问有谁家的孩子在上辅导班,全班家长都举手;班主任又问,补三门以上的请举手,有一半的家长在举手;班主任再问,从初一就开始补习的请举手,有三分之一的家长举手,班主任看过后说,请某几位家长平时多关注一下自家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孩子交到学校、交给辅导班就万事大吉了,请成绩一直没有提升的家长们回去后再抓下孩子们的学习,学校里老师们都已尽力了。自从进入初三阶段后,孩子班里的同学从成绩第一名到最后一名都在补习,上课外辅导班,成了所有中学家长的刚需。 家长会后,几位家长神色期盼地凑在一位爸爸身边,他家的孩子今年成绩提升很明显,就要和他取取经,这位爸爸介绍说,他女儿也是初一就开始上辅导班补数学,初二又加了物理,可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所以今年就改了策略,他通过朋友从深大请了一个大学生,每周一到周五晚上来家里给女儿辅导两小时,就补数理化三科,第一小时陪着写当天的作业,第二小时就作业题目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女儿巩固当天学的知识,针对薄弱点着重复习,半个多学期下来理科成绩提分明显,这钱花的值。他刚说完,一位妈妈就着急问他能不能让这位大学生帮她也介绍一个家教,她要换辅导班,再也不相信它们了。她家有三个小孩,这个儿子是老大,从初一就开始上辅导班,儿子也很愿意学习,从补一科到现在的补四科,周六周日都在上辅导班,每天都是不停写作业做习题,可成绩一直没有起色,辅导班也换了好几个,都是大品牌,还是上市的连锁机构,两年多花的补课费比上四年大学还多,为了儿子的成绩自己一家人节衣缩食却花了冤枉钱,最后还没有地方说理去,为此很是苦恼。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们可谓是智计百出。现在已经有人从幼儿园就开始竞争了,上优秀幼儿园,上名小学,上重点中学,考重点高中,进重点大学,这一路下来哪个都不能落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孩子的学习上。我们的义务教育是公平的,也是不公平的,公平在于可让所有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不公平在每个孩子的差异化需求没办法满足,所以,同一位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高低有差别,对于这样的差别,一位老师没有办法因才施教帮孩子们一一补齐,所以差生有成为学霸的需求,学霸有超越自我的需求,在学校不能满足时,辅导班就必须的选择。
围绕在中学校周边的辅导班都是商业组织,家长花钱,他们提供服务,愿买愿卖,本是公平交易行为,可事实上孩子花费了时间,家长付出了金钱,最终没有得到想要的成绩,面对不合格的考试成绩,家长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是自家孩子没学好,还是辅导班没教好,想投诉都没有理由。所以,如何检验辅导班的服务质量,如何选择一个可靠的辅导班成为家长们的难题,面对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辅导班,家长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到运气上。孩子们的学习辅导是一次性的,没有办法来回验证效果,所以事前的选择就成了最重要的一环,选择哪一家长们却无从下手,看不到颜色,看不到形状,试用一次也测试不出效果,最终只能看广告选名牌了。这就是现在辅导班存在的现状,一方面辅导行业发展热火朝天,另一方面花钱的家长们怨声载道。
如何让能让中学辅导这个市场良性运转起来,能让家长们花钱放心,孩子们学有所成,可以尝试两个方向的出路,一是学校教育的改革,把提倡多年的素质教育深入化,将高中以前的教学评价多样化,把学生的竞争从文化课竞争转变为个性化发展的竞争,减轻文化课压力,让学生们按需学习。另一个方向是将存在的辅导机构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政策加市场的手段设定准入门槛和办学资质标准,对于辅导结果引入独立第三方的评价机制,通过客观的评价标准来确认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转变服务内容,辅导班不再是单纯的文化课补习,也向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方向发展,有了基本的办学资质保障,让家长们能按需放心选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项持久的面向未来的工作,怎么重视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