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刚开始觉得,写作课老师推荐倪萍写的<姥姥语录>有点意外,甚至觉得有些low,倪萍做主持人水平杠杠的,但她写书没怎么听说过,为什么不推大家写的书?后来我知道我错了,而且错的非常离谱,想的非常肤浅。
带着兴趣和一些疑惑,我在有书里听刘老师讲这本书。比如说怎么走心戳中心窝,怎么说些有趣的事情,怎么用大白话接地气的事情来说一件事,有些领悟。
比如讲到,倪萍在儿子生病的时候,人痛到麻木又无力改变,开始抽烟,一根一根的抽烟,灭了就觉得恐惧,烟烧着了才会平静一些。那种灼心的感觉,写的特别的生动真实有同感。立马有一种冲动想去看这本书。
在网上搜了一下,正好找到了,倪萍念的音频,倪萍有时会模仿姥姥的山东话,奇怪的是她讲的山东话,我基本都能听懂,觉得很生活化。
如果看文字肯定没有那种效果好,恍惚觉得就是她姥姥在说话,倪萍作为主持人把握语气语态的那种优势体现的淋漓尽致,什么时候平静,什么时候哽咽,你觉得心都被她抓住了,但又特别的自然,倪萍通常以煽情而著称,但是,写姥姥语录,我觉得如果是煽情,肯定先把自己感动的不行,因为她是在用心讲自己爱的人的故事,平凡之中确实让人感动,听的过程中,我的眼眶湿润了,到最后眼泪也流出来了。
特别是她在讲姥姥走的时候很平静,只是用笔在纸上不停的画着姥姥名字刘鸿卿,让我想起了竹林七贤里面的阮籍,在母亲去世,众人都在的灵堂上,他没有哭,众人走后吐血。
我揣测,众人都在,他沉浸在哀恸情绪中,只是想让自己的心静一静。
回想起,父亲走时很突然,家人不在身边,我从上海赶回小县城殡仪馆,祭奠父亲,有人说你怎么不哭呀?我真的那时哭不出来,心像是被掏空了一样,没有任何感觉,但是在半夜一人守灵时候,我看着静静躺着的父亲,那是2011年的4月份,天微寒,烧着炭火,我一个人绕着棺椁走,看着爸爸熟悉但陌生的脸,走了很多很多遍。眼泪顺着眼角流下来,喃喃自语,不知道说什么。第二天亮时嗓子哑了,在追悼会上说悼词时,声音低沉缓慢,数次中断,流着泪哽咽着继续说。
昨天在收拾东西的扔旧物时,笔记本一页恰巧有爸爸的签名。看着特别亲切,把那张纸撕下来,笔记本扔掉,静静的放在我的抽屉里。
在我痛苦彷徨消沉犹豫的时候,想着他心里会更有力量,更平和。
写作其实不用想着一定用很高级和华丽的词藻,只要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已经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