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份开始和国内一家互联网巨头合作,合作之初定下目标,分配的职位在2月份全部敲定。如今已是3月底了,虽然在这家客户上耗尽心力,可推荐的诸多候选人竟没有一个走到最后一轮面试。每念及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回顾整个流程,就会发现问题重重。首先,客户要探索一项新的商业模式,无论是客户还是我们,最初都对职位需求定位不清晰,我拿到手的是一张窗口顾问与客户的电话会议记录,以及客户一系列职位不同,内容相近,言简意赅的职位介绍,我做前期的搜寻工作只能凭直觉去猜客户的需求。其次,客户在国内实在太过知名,合作的猎头岂止三家五家,在候选人沟通过程中,不止一次听到类似这样的反馈:已经好几个猎头和我说过这个岗位了;你说的这个岗位不会是xx公司的xx事业部吧。最后,候选人推荐必须通过客户的招聘系统,但往往推荐报告显示简历当前不可投递,原因有多种,即便能投上去,候选人在任何一个流程失败,我们都得不到相应反馈。
这并不是个例,我相信很多猎头都有类似经历。一个客户有多家猎头供应商,一个职位先后放给多家猎头去做。同时,同行的竞争导致猎头在客户面前处于被动局面,缺乏强大的议价能力,对于客户的种种要求也往往是跪受笔录。拿着质量不高的职位,在候选人面前碰了一鼻子灰,难以交付不说,自己的业绩增长也逐渐步入死局。时常和朋友调侃自己的工作,我们不生产简历,我们只是简历的搬运工。个中滋味,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
一部《猎场》让猎头这个神秘的职业曝光在大众视线里,朋友提起猎头,都觉得是个高端赚大钱的行当。这句话需要加个前提,猎头曾经是个光鲜赚钱的行业。从国内猎头行业发展来看,五大进入中国时期的猎头行业属于猎头发展的黄金时代,从业者多是各行业资深专家,交付的职位级别高,收费也高,猎头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出现在。后来Michael Page,Hays等中高端外资猎头公司的入华,猎头服务的普及,整个行业步入白银时代,猎头从业者背景要求降为高学历海归,公司规模扩大,内部出现分工,服务效率虽然大幅提升,猎头个体的投入产出比已经有所下降,但依然属于高收入行业。但近10年来,民营企业也都开始接受猎头服务这一舶来品,猎头行业由此进入青铜时代。猎头行业的门槛一降再降,几个资深猎头带着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配上电话和电脑,就能开张做生意,一大批民营企业遍地开花。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迫使大公司制定严格的KPI考核制度来保持业绩增长。至此,猎头被迫从consultant变成saler。这也意味着,猎头整体收入水平和服务质量向房产中介,保险看齐。
表面上看,是猎头公司的不断分化加剧了市场的竞争,拉低了整体收入水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迅猛增长带来的人才需求激增。但最底层的原因却是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革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行业。猎头的利润本质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行收费,但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却是在致力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性。举个例子来说,早期的猎头利用行业人脉来获取客户资源和候选人资源,后来大家开始通过企业通讯录,这两者的成本难以量化统计。但智联,前程无忧,猎聘,领英等平台的招聘网站的出现使得获取信息成本迅速降低。无论是在外资还是民营,猎头的基本工作技能没有太大差别,信息渠道也无外乎这几种,彼此之间形不成差异化和壁垒。只能靠激进的企业文化和与之相配套的薪酬考核制度来争夺生存空间。
长远来看,这种文化和制度上的创新并不能根本性地解决市场的供需关系,行业内的竞争只会愈演愈烈。与此同时,来自客户的竞争同样不容小觑。现在多数公司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和招聘系统,候选人的所有权问题经常会出现在服务流程中,而垂直招聘网站的兴起更是将猎头排除在招聘流程之外。
由此看来,未来猎头的业务方向扑朔迷离。高端人才通过朋友圈和微信群找工作,中端人才不堪众多猎头的骚扰,终于走向垂直招聘的道路,低端人才默默地将简历交给猎头,等待幸运的降临。猎头一方面不再掌握优质的客户职位资源,另一方面不再垄断优秀的候选人信息,面对不断演进的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每天朝九晚九的重复性工作仍然显得效率低下。
关于猎头行业是否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个话题之前引起广泛争论,很多行业大牛给出的答案是不会,理由不一而足。但各位可曾试想,当技术使得这个行业更加透明高效,竞争使得企业招聘成本逐渐降低,这个行业的收入水平还能维持在现在的水准么?当这个行业的收入水平真的和房屋中介持平的时候,有多少人还愿意留下来,有多少年轻人还愿意走进来。
最后套用一句麦克阿瑟的话:猎头不死,只是逐渐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