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设计,开始的时候总是从技能的术开始,需求到功能到体验,随之就会就进入业务的术,用户的具体行为是什么样的。在术之后,我们总归是要解决更多的、更未知的问题,这个就依赖将术上升到道的过程,即从具体能力提升到通用规律。所以在业务基础之上,如果想要做到更有效的学习类产品,就需要对学习这个过程有规律性的总结和思考,这也是选择从这个坑开始补的原因。
1. 学习观的内容是从什么是学习开始的,于博士切入的方式是用学习与记忆的区别来定义学习。记忆是解决有限的问题的方式,记忆有两个弊端,一个叫做容量限制,指的是我们没有办法记忆所有情况的答案,另一个是难以集齐,即就算想要记忆,也无法集齐所有的情况。所以相比于记忆,学习的定义,是从有限的例子中,找出问题和答案之间规律的一个过程,而所找出的规律叫做知识。只有举一反三才叫学习,学习正是在用知识来压缩原本无限的信息。
2. 那么如何学习呢。因为学习是通过例子找出问题和答案的规律,重塑大脑连接而完成的,所以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什么是问题,什么是答案。如果要学的知识所描述的问题和答案都不清楚就“学习”,最后只是记住知识的描述而已。需要注意的是,知识不是信息,学习不是记忆,并无法仅凭记住知识来学会知识,信息是具体的情况,知识不是单纯的信息,而是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3. 继续如何学习,改变你的大脑连接才是学习。知识的描述只是对学习起到指引的作用,最终的学习一定要通过例子理清问题和答案的关系来重塑大脑连接,在看书时,也要注意区分,哪些是例子,哪些是对知识的描述。
4. 所以,学习的过程就是“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先尽可能的搜集更多的例子帮助你体会问题和答案之间的关系,而当你真正学会的时候,这些例子就被压缩成知识。学习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所以需要验证从现有例子中所提炼的知识,是否能描述问题和答案的真正规律,而不是仅仅记忆了现有的例子,从这个角度上,考试的目的正是为了验证你构建的关系是否正确,通过分数来回过头调节自己的学习。
5. 这里需要举个例子,关于高考。高中厌学找的借口是,学习到的内容并没有实际作用,所以不需要学习这些东西,以及教育系统是低效的。但是从学习观的角度来看,高考并不是有限题目的考试,而是知识层面的考试,也就是他考察的并不是你的记忆能力,而是你的学习能力,你有没有通过例子的输入快速改变大脑连接进而内化为知识举一反三解决更多问题的能力。
6. 在实际的业务应用上,最直观的有两点,第一是关于知识与练习的关系,用户产品缺失的厉害,教学产品外化也不够,第二点是我们做学习反馈,反馈的关键点在于验证能力的高低,进而调整之后的学习路径,而不仅仅是时间的量化累计。以上是前两讲的内容,后面还有 6 讲,先留着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