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提振社会中的需求,中产阶层是主力。但是,我们都能观察到,在2020-2021这个时间节点,由于疫情的影响,全球范围内中产阶层财富缩水;伴随而来的,是全球范围内“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增长乏力;于是,2020年之后,多国央行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货币放水,以刺激需求、提振经济。
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中的资金越来越多,与之相对的是,好的投资项目变得越来越稀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着有价值的投资标的、疯狂追逐那些他们认为优质的资产。更直接地说就是,市场里的钱越来越多了,有价值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这就是我们说的,“金钱与价值逐渐背离”。
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市场里的钱越来越多了,有价值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价值种类,难以用金钱来衡量了。因此,也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经济社会的第二个变化趋势——“金钱与价值逐渐背离”。
在这样的变化趋势下,人们渐渐地由“金钱主义”走向了“价值主义”。也就是,由关注金钱本身,转为关注金钱背后的价值根源;并且,这里说的价值,不仅包括实用性价值,更包括社会价值和内含价值。
比如,当下年轻人的游戏付费、直播打赏、偶像应援等行为,开销不小,实用性不大,但大家依然乐此不疲。这可能就是因为,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实用性价值随处可得,而能够触动内心的内含价值才是更值得追求的。
在职业选择上也是如此。之前我在“得到头条”里听到过一份发布于2019年的《“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调研数据来自约77万高考考生。
我当年报志愿的热门都是金融、经管这类跟钱有关的专业。但是根据这份报告,“00后”最无感的十大人文专业里面,竟然就包括了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等我们以前认为的“热门专业”。
那么,“00后”最感兴趣的专业是什么呢?在人文类专业里,高居前三名的是,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这几个专业在我高考那会儿还是绝对的冷门。在理工类专业里,排在前三名的是心理学、法医学和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报告发布方,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样的趋势可能是受这几年流行文化的影响。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大火,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爆红;还有《法医秦明》《白夜追凶》等大热的刑侦、悬疑电视剧出现,等等。
我认为,从价值角度看,这些流行文化作品,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相关专业的内含价值。学生们认为这些专业很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感,也就更愿意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了。可以说,从“00后”的人生观里,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从金钱主义走向价值主义的这种变化。
比如,从金钱主义的视角来看,一个毕业于顶尖大学、拿到超一流企业录用通知的年轻人,放弃入职而去创业,去追逐自己的文学梦、音乐梦,或者从事非营利团体等公益活动,是不太理性的;但是,如果从价值主义的视角来看,这样的选择可能就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它们带来的内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增量,可能远超过在实用性价值上的损失。
还有,在当下,如果你问一个年轻人,是想要100万现金,还是B站上的100万个真人活跃粉丝,可能不少人会选择第二个。因为,一个有100万活跃粉丝的B站up主,在接下来一年中接到广告费、通告费,可能会远超100万元。我们平时也会看到,网红人气越高,越怕失去粉丝、节目订阅者,反倒是不怕暂时没钱;因为他们非常明白,自己的价值就在于观众的兴趣、关注,金钱只不过是这种价值的可转换形式。
从这类现象,我们能看到,在当下,将个人价值转换成收益的环境正在不断健全,你的个人价值能够更容易地换成金钱。也正因为如此,在未来,个人收入来源可以不再依赖于单独的某一家公司,对于真正有价值的人来说,公司只是发挥自我价值的多个渠道之一。
在未来,把握财富的关键便是——“个人价值”。这里说的个人价值,既包括技能、经验等实用性价值,也包括情绪、好感等内含价值,以及信用、人脉、奉献等社会价值。
未来,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价值和内含价值。在当下,关心这两类价值的更多还是企业,比如我们经常能听到,企业经营中要注重市场形象、社会责任、信用积累;营销推广中要注重品牌的IP价值、产品的情绪价值、广告的娱乐价值,等等。但是在未来,个人层面也必须要重视这些价值的建设。
作为个人,想要提升社会价值,除了创业或者参加非营利性组织以外,更具有普适性的办法是,先定义你的社会愿景,然后加入与你心中的愿景相匹配的公司。也就是,把个人层面的社会价值,与公司层面的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让个人价值跟随公司价值一起成长。
在现实中,许多企业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优秀人才,也不仅仅是因为高工资、高福利,还在于能够通过定义自己的社会使命,让志同道合的员工从工作中获得更高的意义感、价值感。比如,谷歌给自己定义的社会使命是“组织全世界的信息”,脸书的使命是“让世界连接更紧密”。这些使命都是为了解决一些社会课题,也因此为员工的工作注入了更多的社会意义。
说完社会价值,咱们再来看看内含价值。针对如何提升内含价值,关键在于找到我们自己热爱的事业,把工作的动力从“赚钱”变成“热爱”。
在金钱主义的时代,成功的秘诀在于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最大化个人利益;但是,在价值主义的时代,在内含价值能够驱动经济的时代,情况可能会跟现在完全不同——越是以赚钱为目的,越可能会赚不到钱;而那些真正热爱某件事的人,才能最大化他从这件事里获得的收益。即使是发视频、做直播、写小说,那些真正享受、热爱这个过程的人,不仅更容易坚持,也更容易获得人气。
我认为内含价值是一种无法靠欺骗获取的价值,如果你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就更无法从精神或心理层面去感染他人;从本质上来说,内含价值的增长逻辑其实是“用微光吸引微光”,也就是说,你只有先点燃自己心里的火苗,才能吸引更多的火苗向你聚拢;只有先提升你对自己的内含价值,才能提升你在市场上的内含价值。
最后一个最重要的建议,那就是:面对人生抉择、个人成长,我们要从价格思维,转换为价值思维。
比如,在找工作这个场景里,传统的价格思维会告诉你,应该根据哪家公司开价高、哪家公司能更稳定、长久地给你支付这个价格,来选择你的就业单位或跳槽单位。
但是,从价值思维的角度,我们应该优先选择那些能够使个人价值获得最快增长的环境。如果一个人就职于大公司、收入高且稳定,但工作没有创造性,整天都在做一些重复单调的工作,那么他的人才价值不但不会提高,反而可能下降,甚至在几年之后被机器替代。反之,如果工作不够稳定,收入也不高,但是工作中能够掌握有价值的技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热爱和独创性,能够和以前接触不到的人物联系、交谈,那么从价值思维的角度看,你其实已经把握住了财富的脉搏。因为你是在通过这份工作,从多个维度提升你的个人价值。
那么,如何判断一份工作是否能提升个人价值呢?最直接的方法是,想象一下从这份工作离职时的自己,把他跟现在的自己进行比较,从实用价值、社会价值、内含价值这三个维度衡量一下其间获得的个人成长。比如,你现在就可以想象一下,身处当下的工作岗位,3年后的你,跟现在的你相比,有多大程度的个人增值。如果结果不理想,那么从价值思维的角度,或许就应当严肃考虑,是否应该寻找其他路径,或者通过别的方式改善现状、加速价值积累。
不过好在,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在未来,个人收入来源可以不再依赖于单独的某一家公司;同样的,个人价值积累的渠道也不仅仅只有工作这一条。对于能够真正想清楚自己的价值增长点以及增长路径的人来说,工作只是积累和发挥个人价值的多个渠道之一,并且这些渠道之间,很有可能是兼容的。像近几年互联网上经常提到的“闲暇变现”“斜杠青年”“IP养成”,等等,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探索个人价值增长的多种渠道、多种可能。
但无论怎样,我想,对于个人而言,有一点都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能受困于此时此地别人给自己开的价格,而是要着眼于更长远的自我成长,着眼于如何围绕个人价值,为自己打造“财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