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次看到《世界青年说》谈到关于中西方教育的问题。其中有一个主持人说到他知道的一个事情。
说是一个男子上了飞机找到座位坐下来以后,正想打个盹,但坐在他后面的小男孩老是踢他的座位。
刚开始他不想和这个大约六七岁的小男孩计较,就忍着没啃声。
后来飞机起飞了,小男孩还在踢他的座位。
他实在忍不住,就和后面小男孩旁边的大人说了一句:能不能让你家小朋友不要踢我的座位了?
一位看起来像小男孩妈妈的女人没好气的说:哎呀,小孩子嘛,你跟他计较个什么?他还小,你就让他玩一下嘛。
男子听了就不高兴,停顿了片刻,回了那个女人一句:你的孩子是为你家养的,凭什么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宠着他?!
那个女人愕然。但故事也没有下文了。
(二)
我们小区里有一个人工小池塘,水很浅,但物业还是把池塘周围安装了围栏。有时候物业会放几条金鱼在里面供业主观赏。偶尔路过,也算是闹市中的一篇小宁静。
前几天和婆婆在小区散步,有了意外的惊喜。因为这次物业不止放了几条小金鱼在小池塘里,还放了几只蛤蟆和一大片的小蝌蚪。看到大片大片的小蝌蚪,瞬间让我回忆起当年那个野丫头,经常和一群小伙伴在村里的那条小河沟抓蝌蚪。
这两天,再从小池塘旁边经过的时候,发现池塘旁边围了很多大人和小孩。走近一看,原来是很多小朋友在打捞池塘里的小蝌蚪。
有的小孩子太小,家里的长辈还特意准备了小网兜,捞起来又方便又快,不一会儿,小朋友就把准备好的小瓶子装满了。那纯真又可爱的小脸上洋溢着心满意足的笑,长辈见孩子玩的高兴了,自己也高兴的和旁边的邻居拉起家常来。
有的孩子稍微大点,就爬过栏杆,直接跑到围栏里面去捞。有次正巧有几个工作人员在池塘边上种花,看到他们进去了就让他们出去,几个小孩子一人拿着一张网兜又像逃兵似的跑了出来。
现在那个小池塘里已经没有一大片的小蝌蚪游来游去了,里面除了两三盆装饰用的盆景和鹅卵石,还有一些孩子扔的垃圾。
(三)
我有一个小侄女,一岁零三个月。她出生在我的老家,大中国中部的一个小县城。
记得她出生的时候是那么迷你小巧,现在已经是满地跑的小姑娘。眼看着她长大,我总是担心她的成长和教育。
现在的小孩子肯定是不愁吃喝,所以身体的成长不用多操心。但是心智的成长呢?教养的培养呢?好习惯的培养呢?
举个栗子。很多人都见过一些大人满屋子追着宝宝喂饭的场景吧。
每次到了吃饭的时候,小盆友一边吃一边玩,大人就跟着宝宝屁股后面追,吃的时候还要连追带哄,希望宝宝多吃一点饭。
时间长了,孩子自己也形成了大人喂饭的习惯。
这种习惯不仅不能让孩子对食物进行感触认知,还容易让孩子认为吃饭是大人的事情,也容易养成缺乏动手能力的坏习惯。
比较科学的做法并不难找,在很多知名的育儿专家微博或者微信号、相关书籍或讲座中都能找到。
因为我曾经对幼儿教育很感兴趣,对这方面要稍微敏感点。
尤其是很多对习惯和教养形成对关键期不是在长大以后,也不是等到上学,而是0岁-8岁这个年龄段。
每次当我看到一些好的公众号文章,就会转发给她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借鉴参考一下。可当我后面在问他们时,他们总说太忙了,还没来得及看。
我除了头上一排黑线,也没有再说其他。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孩子也是你们俩的。
(四)
虽然国家已经放开二胎,但是身边很多年轻人觉得养孩子的成本过高,有望而却步的感觉。所以至少在我们80后这一批人中,生一个孩子的还是比较多。一个孩子在家里的地位相比两个孩子肯定要高。
我自己就是一个栗子。我有一个弟弟,就是上面说到的我侄女她爸。从小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的都是他先吃、先玩。倒也不是父母偏心,主要是他太会闹了,也应证了那句“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吧。而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难免会有点自我中心,过分一点就是骄横跋扈。
可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他既是一个家庭的延续,也是一个社会人,所以迟早要步入社会。如果从小不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和好习惯的培养,等到他有了自己的意识和看法,再想去纠正只能适得其反。有些孩子长大以后还可能成为社会中的危险分子。
就像前面说到的,孩子是你的,不可能让全社会的人都会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尤其在我们中国。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就像”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说的一样,你的孩子你可以毫无顾忌的给予无限宠爱,但是如果你要求我也把你的孩子视如己出,对不起,没有几个人真正做得到。
(五)
我的猴宝宝也快要来这个地球报到了。经过两百多天到孕育,确实感觉到做妈妈的不易。
自从有了他开始,每一天都是谨慎小心的,每一天都在想着为他多吃点或者多准备点什么。
虽然有点累,但我和宝爸还是十分期待他报到的那一天。
等他来了,我会用尽全力去爱他,但不会无限度地宠着他;
等他来了,我会告诉他:我们爱你,但是我们不会溺爱你;
等他来了,我会用行动和他说:我们会一直陪伴着你,和你一起成长。
我们希望你像阳光一样灿烂,照亮自己的同时,也能给别人带来暖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