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过中秋节时,农家一般是要准备的食物是涨烧饼。
过中秋节吃涨烧饼,一是源于风俗,一方的食物养一方人,老家的人就喜欢这一口。另一个原因是在困难的年代里,大多数农家口袋空空,不舍得也没有多余的钱去买月饼。
泰兴人对涨烧饼的制作还是很讲究的,需要用老面肥发酵。老面肥都是发酵过的面团捏紧实后在太阳底下晒干,包上干净的纱布保存,需要用时将其掰开用温水化开和面,软和程度与油条坯面差不多,加不加糖完全看过日子的富裕程度。发酵好的面团放入加了油的农家大铁锅中,上面洒点芝麻,用文火慢烤将近两小时,其间翻面,烤得烧饼两面金黄,中间暄软膨松即可。而考验一个涨烧饼做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这文火,不成功的烧饼往往是外焦里粘,即外面过头了,而里面的水分还没有蒸发到位。这是一个慢工细活,农家的灶堂里是麦壳,既要让其燃,又不能大燃,真是考验烧灶人的功夫与耐心。毕竟一个农家的涨烧饼做好了有五到六斤一个,做到外脆里暄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在晚饭后做涨烧饼。一天的忙碌后坐在灶间的小凳点,时不时的在打盹中间往灶堂里添两小锹麦壳,到九成熟时就着灶火的余温让它慢慢的收尾,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涨烧饼啦。
母亲做的涨烧饼很有特色,外面金黄金黄的,看上去就有食欲。后来生活好了,吃月饼也不是为难的事情,但我们仍然喜欢吃母亲做的涨烧饼。而她也不需到中秋再做,我们谁说一下想吃了,她就做。只是母亲去世将近二十年了,我们再吃就得去买别人做的了。
现在老家将涨烧饼做成了地方特色。烧饼比过去小了很多,一个成品大概三斤左右,发酵好的坯团是在油里慢煎出来的,无论是吃在嘴里还是拿在手上都是油乎乎的。烧饼是甜口的,如果需不加糖的要定制。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困难时富裕人家才能加糖,现在要吃不加糖的需定制。唉,没道理。
这几年回老家,回来时会顺带,也有家人朋友快递过来,但吃的更多的是想念,都没有母亲做得好。
只是还固执的想留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