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当一大把的时间就攥在我们的手里时,然后我们又做了些什们呢?睡觉,无节制、无头无尾的一大觉;刷手机、刷电脑,漫无目的地点击没有营养的文字和视频;发呆、发愣,脑子越来越混沌,越来越空虚。一天的三餐变成了两餐,甚至可能是一餐;白天和黑夜颠倒了个,在白天的时间里做着夜晚里的梦。偶尔,也会对自己的生活不太满意,也试图做过逃离的努力和挣扎。可是,无聊的魅力太大,我们已经失去了打发掉它的能力。
以至于,我们连逃离空虚的愿望和想法也快没有了。
很显然,我们缺少应对闲散时光的经验,更没有相应匹配的能力。那么,面对悠闲与绵延的时光,我们需要些什么?
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成长主题。造成空虚的原因,大都是因为心中无目标。这一次,我们拥有的时间实在是太多,所以需要一个支撑全程的中心任务,也就是要为长期闲暇定下一个比较恰当的成长主题。毫无疑问,这个主题的基调应该是需要与喜欢——做你需要的事情,实现你喜欢的心愿。比如:一本书的写作计划,或者一个系列的写作规划;几个单元的备课任务分配,或者是一个学期单元练习题的设计;一个课题研究项目的开展,或者一个科研主题的深入。有了这样的一个生活主题,我们就可以开始规划具体的日程,也就是我下面要说的“作息计划”。
一份细致而周全的可行计划。在链条的主导之下,真正可以触摸的是那种小而具体的一日计划。类似于:几点起床,几点休息;这一天要读哪本书,大概读到哪一章节;这一天要写几篇文章,大概写到多少字为止;这一天开始打扫家里的哪些房间,还是整理书橱、摆弄衣橱;这一天听一组怎样的歌曲,看几集电视连续剧……越具体,可供操作的系数就越大,精力和注意力被调动的可能性就越强。当然,这份计划里所列的事项要以上面的生活链条为主,在主链条之外再安排可以丰富生活的其他要素。这些要素的搭配其实很重要,必须做到统筹兼顾——要有文的也有武的,要有脑力活也要有体力活,要有安静的也要有热闹的。如此,才可以让生活起起伏伏、跌宕有趣,而不是波澜不惊的死水一潭。
一种持久而强大的支撑力量。其实,计划也好,规划也罢,都是极其容易做出来的东西。问题的瓶颈与阻碍在于,你怎样能够把计划落实下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坚持下去更难。抵抗惰性,对抗慵懒,凭一己之力往往很难实现。因为,每一个人都善于说服自己趋向安逸,很少有人可以逼迫自己迎难而上。即使有,一天两天也许可以,十天半个月恐怕就难坚持。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可以主动去建构一种督促自己的力量,比如在某一个层面的公开承诺,比如邀请自己的孩子监督见证,比如三五好友相约而行……方法不一而足,重在有效而可行。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意让时光荒芜,更舍不得虚度生命。只不过,有时候我们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而已。细细品味三个徒弟的做法,无外乎都是在做除草的工作——刨根、火烧、日晒解决的都是解决了一时的问题,把看得见的杂草清除地一干二净。而师父的做法,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暂时干净的土地上洒满种子,让茂盛的庄稼彻底挤掉杂草的生存空间。
如此,若想让闲散的时光充满生机与活力,也需要两个步骤:一是清理掉影响成长的因素,远离一切可以躺的地方,远离一切可以让自己停下来的诱惑;二是在闲散的时光里种下成长的种子,比如成长的主题、可行的计划以及每一种支持的力量。